人工智能驱动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融合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寇慧
榆林市第十二中学 陕西省 榆林市 719000
当前教学中仍存在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单一、现代思维训练缺乏文化支撑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智能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模拟真实文化场景,人工智能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深度融合于教学全过程。
1 智能场景重构: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课堂
在初中语文常规教学中,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易导致传统文化认知流于符号化表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具身化文化场域,可促成《岳阳楼记》这类经典文本的深度解码。具体实践中,教师采用三维建筑模型还原宋代岳阳楼飞檐斗拱的营造法式,配合智能语音系统模拟范仲淹登临时的气候环境——当学生佩戴 VR 设备置身虚拟洞庭湖畔,湖面风力数据实时生成波涛强度,耳机同步传来宋代方言吟诵的 " 阴风怒号 "段落,这种多模态刺激使 " 先忧后乐 " 的政治伦理在感官层面具象呈现。智能场景重构同样适用于民俗文化解码,《社戏》教学案例显示:学生通过分布式角色扮演系统参与虚拟社祭筹备,在动态任务链中处理戏台搭建的力学问题与角色化妆的民俗规范。某实验班级曾出现意外情境—学生扮演的 " 社首 " 因程序错误丢失祭器道具,被迫即兴改编鲁迅原文描述的祭祀流程,这种非预设性互动反而强化了其对民间仪式社会聚合功能的认知。相较于文本静读,此类具身实践将《社戏》承载的乡土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集体记忆建构过程。
2 智能工具赋能:构建个性化现代思维训练体系
本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支撑初中语文教学实现传统文化认知与现代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基于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构建的认知诊断模型,能够识别学生在抽象推理、辩证分析等维度的特定认知缺口。以议论文写作教学为例,智能批改系统在完成语法纠错基础上,重点解析学生习作中论点推导链条的断裂点,当检测到归因逻辑偏差时,系统自动关联《战国策》中 " 南辕北辙 " 的典故,通过可视化时间轴呈现目标偏移过程,促使学生直观理解逻辑连贯的重要性。在经典文本研读环节,围绕《论语》设计的课堂辩论活动突破传统单向讲授模式,智能平台根据实时语音转写内容标记论证薄弱环节,当学生引用 " 克己复礼 " 主张道德约束时,系统即时调取《盐铁论》中桑弘羊的经济治理策略,引导学生构建多维度论证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工具对文言词汇的语义解构采用历时性映射策略,如解析《桃花源记》" 屋舍俨然 " 时,平台不仅呈现现代汉语释义,更同步展示汉代民居布局图与当代社区规划模型,激发学生主动比较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组织逻辑。在跨时空思维训练层面,智能系统设置的对比分析任务要求结合《礼记·礼运》" 大同 " 思想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导学生从资源配置机制、价值导向维度提炼古今社会治理理念的承续与嬗变,这种认知脚手架有效弥合了文化传承与当代问题解决之间的思维断层。
3 智能评价创新:建立动态化融合教学反馈机制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实践,其重心往往落在考试成绩上,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难以有效捕捉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与思维能力的真实发展轨迹。为解决这一困境,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动态融合的评价反馈机制具有显著潜力。该机制致力于突破单一评价维度,尝试同步追踪学生在知识获取、文化认知以及思维进阶三个层面上的具体表现。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任务为例,人工智能支持的评估超越了对情节人物记忆的常规考查。系统创设了“角色决策模拟”情境,要求学生代入宋江面临“招安”或“反抗”的关键抉择。分析学生阐述决策理由的过程,系统能够动态判断其对核心概念如“忠义”的理解深度,考察其是否将人物性格特征与特定历史背景纳入考量范围,从而透视其文化解读的全面性。同样,在指向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中,例如围绕“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展开的演讲活动,人工智能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系统借助语音识别技术,不仅解析学生表达的语言流畅程度和逻辑结构层次,更能生成可视化的“思维地图”,将其论证中核心观点与支撑证据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呈现。当系统识别到学生论述内容偏离既定主题方向时,会触发特定反馈信息,如提示“当前论述与‘现代生活’关联较弱,建议补充具体案例”。这种伴随学习进程产生的即时干预,为学生提供了调整论证思路的直接依据,有助于其结构化思维能力的针对性塑造与提升。这种贯穿学习全程的动态化评价反馈,构成了融合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融合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通过智能场景重构,学生得以沉浸式体验文化魅力;借助智能工具赋能,个性化思维训练成为可能;依托智能评价创新,动态化反馈机制促进教学相长。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厚度与思维深度,更培养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潘国好 , 孙金敏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5(03):50-56.
[2] 杨莹 . 初中语文作文评改智能体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探究 [J]. 浦东教育 , 2025,(04): 43-47.
[3] 周睿哲 . 人工智能辅助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索 [J]. 汉字文化 ,2025,(03): 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