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教学应用
王浩
定边县第六小学
一、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核心并非“取消作业”,而是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减量提质”。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传统作业常以“刷题”为主,侧重知识记忆与机械运算,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更忽视了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强调数学学习需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在此背景下,重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体系,将“减负”与“提质”“素养培育”相结合,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减负提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类型创新
突破传统“计算 + 应用题”的单一形式,设计多元化作业类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减负”与“素养培育”双赢。
(一)探究式作业: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探究式作业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推导结论,避免机械套用公式。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后,布置探究作业:
1. 准备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2. 用“剪拼法”或“度量法”验证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 记录你的操作过程与发现,思考“为什么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 °”。
此类作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数学规律,培养逻辑推理与科学探究能力,比单纯记忆“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更具教育价值。
(二)实践式作业:提升应用意识素养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式作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元、角、分”教学后,布置“小小采购员”作业:
- 任务:用10 元零花钱(可虚拟)为家人购买一件生活用品;
- 要求:记录商品单价、计算应付金额与找零,撰写 100 字以内的“采购心得”(如“我发现买东西时要先看单价,10 元可以买 3 包纸巾还剩1 元,要学会合理花钱”)。
实践式作业不仅巩固人民币计算知识,更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与应用意识,作业过程有趣且有意义,减轻心理负担。
(三)合作式作业:发展交流合作素养
数学学习并非“孤军奋战”,合作式作业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例如,在“确定位置”教学后,布置“校园寻宝”合作作业:
- 分组:4 人一组;
- 任务:组长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校园内3 个“宝藏”(如“教学楼前花坛第 2 列第 3 盆花下”)的位置,组员根据描述寻找宝藏,最后共同绘制“校园宝藏位置图”;
- 评价:以“描述清晰度”“寻找效率”“合作默契度”为评价标准。
合作式作业将个体学习转化为群体活动,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确定位置”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形式新颖,降低学习压力。
三、“减负提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教学应用策略
创新作业设计后,还需通过科学的教学应用的策略,确保“减负提质”落地。
(一)优化作业评价:从“对错评判”到“过程激励”
传统作业评价以“打勾画叉”为主,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素养导向的作业评价应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与进步:
- 过程性评价:对探究式作业,重点评价“操作是否规范、结论是否合理”,如学生在“三角形内角和”探究中若用度量法得到178°,可批注“你的测量很认真,误差是正常的,再试试剪拼法验证一下吧”;
- 激励性评价:对实践式作业,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如“你的采购心得写得很真实,能把数学知识用到生活中,真棒”;
- 多元化评价: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如合作式作业后,让学生自评“我在小组中负责描述位置,说得很清楚”,互评“他找宝藏时很积极,我们配合得很好”。
优化评价方式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业评价成为“素养提升的助推器”。
(二)控制作业时长:从“数量堆砌”到“质量优先”
“减负”的核心是控制作业时长,根据教育部要求,小学中低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高年级不超过 90 分钟。数学作业需严格控制题量,以“精”代“多”:
- 基础题:每课时不超过 5 道,聚焦重难点(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业,只布置 3 道“判断分数是否相等”的题目,而非 10 道同类计算题);
- 拓展题:每周 1-2 道,如“实践式作业”“合作式作业”可安排在周末,时长控制在30 分钟以内;
- 弹性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作业,如“学困生可只做基础层作业,优生可挑战挑战层作业”,避免“一刀切”导致的负担不均。
(三)建立作业反馈:从“批量批改”到“精准辅导”
作业反馈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精准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升学习效率:
- 及时反馈:当天作业当天批改,避免学生遗忘思路;
- 精准辅导:针对共性问题(如“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忘记进位”),在课堂上集中讲解;针对个性问题(如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不清),进行一对一辅导,用“举例子”“画图”等方式帮助理解;
- 家校协同:通过微信群向家长反馈作业情况,重点反馈“学生的进步”(如“小明这周的实践作业完成得很好,能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而非单纯投诉“作业没完成”,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共同支持“减负提质”。
四、结论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打破传统“机械刷题”模式,以“精准、分层、关联”为原则,创新探究式、实践式、合作式等多元化作业类型,通过优化评价、控制时长、精准反馈等教学应用策略,实现“减量不减质、减负更提质”。优质的数学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逻辑推理、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数学之美、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刘加霞 .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1(2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