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政史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维度

作者

张国友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中学

一、遵循理论维度,政史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要有高度深度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史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必须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依据。

1. 巧用党史素材,深入剖析党的理论的历史逻辑

思政课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站在政治高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高中生思想和信仰不够坚定和成熟,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用生动鲜活有趣有味的历史史料和语文教材的党史人物故事,而且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和证明的正确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只有做到论从史出、史中有论才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才能使思政课教学有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始终筑牢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2. 引领学生在文史经典著作中领悟党的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是指导全党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胜利的伟大思想利器,因此它具有权威性、深刻性、科学性等特点。在政史文融合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让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要义。比如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为人民服务》、《邓小平选集》、《矛盾论和实践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著作。这种经典著作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阅读经典原文有利于学生领悟党的理论精髓,感悟党的思想伟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理论认同。

3. 精选议题,在辨析式教学中坚定党的理论自信

政史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要注重辨析式教学,通过活动型课程设置议题,引导学生辨明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政治历史语文融合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不能仅仅是讲述理论和故事,而且要通过议题辨析让学生真懂真信。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历史辨别方向,穿越历史辩证看待历史,以历史的逻辑认清历史。在讲授“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我设置辨析式议题:有人说,改革开放就是搞资本主义?对此,你如何看待?通过议题辨析,让学生借助史事和逻辑论证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从而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的性质和作用,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自信和认同。

二、遵循价值维度,政史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要有温度厚度

. 讲好党史故事和中国故事,实现故事、情感和知识的有机融合

政史文融合教学要依托讲好党史故事和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和祖国发展的真情实感。讲好故事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故事和知识的关系。故事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中蕴含故事,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符合正确价值取向的党史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收获知识,感受党史的历史厚度;二是,处理好故事和情感的关系。讲述故事时,不能照本宣科,缺乏真情实感,而是要身临其境,注重情感语调和声音的跌宕起伏,同时还要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及幽默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温度。

2. 借助党史影像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党情和报国志

党史影像资料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历史教科书,用生动的故事、丰富的题材,通过影像播放形式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价值引领,学生通过观看党史影像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也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情感上容易获得共鸣。笔者在讲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框题时,通过播放“半条被子”和电视剧《雷锋》的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立场,激发了学生的爱党情,让学生真正懂得感党恩、听党话和跟党走,不仅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也激发了学生报国志的情怀,潜移默化中达成了政治认同素养。

3. 巧设情景,在活动型课程中实现政治认同教育的价值引领

思政课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政治认同教育也有一定的深度性。如果思政课教学不借助情境设置,只是单纯讲理论和无感情地讲党史故事,学生必然不能从情感和思想上产生共鸣。新课标也要求在课堂上围绕议题,以情境位依托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笔者在“价值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做了【活动设计】:设置议题:如何不负青春、不负时代,实现人生价值。分两个子议题讨论。一是,创设情境,以共产党员人物张桂梅的事迹设置子议题:人生价值选择和创造的标准是什么?二是,设置子议题:我的人生价值选择和实现如何达成?通过此类议题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担当意识,接受党性洗礼教育。

三、遵循实践维度,政史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要有热度力度

1. 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中点亮学生红色人生

思政课教学要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不只是在书本中学,也要在生活和活动中学。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比如可以开展学生讲述党史故事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著作朗诵比赛、红色经典歌曲大合唱比赛、党员故事舞台剧表演、爱国爱党教育黑板报和手抄板比赛,还有党史学习的时政小论文比赛等,思政课教师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点亮了学生的红色人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觉把政治认同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做到学思行结合、知情意通达,不仅让思政课教学在课堂之外发热,更加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文化的政治认同,激发了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

2. 在探寻党的历史足迹中重温党员光辉事迹

党的历史教育基地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思政课的小课堂要讲好历史和语文教材里的党史故事,要让学生在鲜活的历史足迹中去感受,在真实情景中去感悟沉浸式的体验式教育具有无声的教育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本土红色教育资源,让学生开展红色革命圣地地旅游研学活动,通过访谈党员人物事迹和参观历史纪念馆,在党的历史足迹中重温党的光辉。笔者在讲授“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带领学生参观韶关翁源的红色教育基地:广东核工业基地:下庄铀矿。学生在足迹探寻中重温了万人会战的故事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为核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布置学生写“寻访感悟”,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伟大品格,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自觉在情感和价值上形成思想上的政治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参与。

3. 在政治认同教育志愿活动中担当时代和民族大任

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基本特征,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实践中真学真做,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不是只在教,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育和行。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将思想理论的自觉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做到知行合一。政治、历史、语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必须通过志愿服务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转变角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笔者在 2023 年暑假布置学生做了一个志愿活动,就是联系翁源下庄铀矿陈列馆,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进行讲解员培训,安排学生开展场馆讲解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学生不仅亲身了解了革命历史,还提高了搜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表达和执行能力,通过为游客讲解历史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党初心,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强化社会责任担当。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政治、历史、语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要在理论上、价值上和实践上等维度开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无论哪种维度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等素养,为党实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逸山 陈月强 .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三维路径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1):51-52.

[2] 杨有平 彭秋艳. 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四维度[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14-16.

[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高中思想政治、历史、语文融合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2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