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

黄凯帆

临潭县第一中学 甘肃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 747502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思维训练的核心类型

(一)空间思维训练

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标志性思维,训练需围绕地理事物的空间属性展开,帮助学生建立 “空间感知 — 空间分析 — 空间推理” 的认知链条。教学中可借助地图、地理模型、遥感影像等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如洋流的流向、气候类型的区域差异、城市功能区的布局等;通过绘制简易空间分布图、标注地理事物相对位置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空间尺度的认知,区分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局部尺度下地理现象的差异;同时,结合地理事物的空间关联,如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交通线路对聚落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推理地理现象的空间演变过程,逐步提升从空间视角解读地理世界的能力。

(二)综合思维训练

综合思维强调从整体视角把握地理事物的复杂性与关联性,训练需聚焦地理要素的整体性与动态性。教学中可围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可持续发展” 等主题,引导学生梳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经济、文化、交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构建要素关联图谱,直观呈现地理系统的内在逻辑;结合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如季节更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引导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双维度分析变化的原因、过程及结果,避免孤立看待地理要素;同时,鼓励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如结合物理学分析大气环流原理、结合生物学解读生态系统平衡,培养全面、系统的地理综合思维。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情境化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依托情境化教学创设贴近生活或社会的地理问题情境,是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路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场景,如本地的天气变化、社区的交通拥堵、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或社会热点,如 “双碳” 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规划、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构建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阶梯式问题链,如 “为什么本地夏季多暴雨”“如何改善社区周边的空气质量”“某区域如何利用特色地理资源发展经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大胆假设,如 “若调整本地农业种植结构,可能会带来哪些变化”,在思考与探索中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探究式学习培育创新思维

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能有效培育创新思维。教学中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地理任务,如 “探究某河流流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方案”“分析某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及缓解措施”“调研本地植被类型与气候的关联性”,明确探究目标与方法指引;引导学生组建探究小组,分工开展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数据整理与分析,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绘制区域地图、通过实验模拟水土流失过程、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居民对环境的看法;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新的研究视角或方法,如用数学模型分析地理数据、用图表创新呈现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开放性任务提升创新实践

设计开放性地理任务为学生提供多元实践空间,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教学中可布置无固定答案的开放性任务,如 “为本地设计一份低碳旅游攻略”“规划某校园的绿色景观布局”“创作一篇解读地理现象的科普短文或短视频”,不限制任务的完成形式与思路;允许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与特长选择任务方向,如擅长绘画的学生可通过漫画呈现地理原理,擅长写作的学生可通过文章分析地理问题;在任务完成后组织成果展示与交流,如举办地理创新作品展览、开展主题分享会,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启发、在评价中完善思路,逐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与成果表达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保障

(一)教学方法体系优化

优化教学方法体系是保障思维训练与创新培养落地的基础。教学中需打破传统 “教师讲授为主” 的模式,构建 “讲授 + 情境 + 探究 + 实践” 的多元教学方法体系:将案例教学与问题导向教学结合,通过典型地理案例引发思考,如用 “荷兰填海造陆” 案例分析人地协调观;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借助地理实验室开展 “水循环模拟”“大气热力环流演示” 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调整方法,如讲解抽象的地理原理时采用情境教学,培养实践能力时采用探究式学习,确保思维训练与创新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评价体系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引导教学聚焦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内容需突破单一知识考核的局限,将地理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纳入评价范围;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探究活动、实践任务中的表现,如思维的活跃度、提出问题的质量、合作探究的参与度;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开放性试题、创新作品、探究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不足、借鉴他人优势,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育人价值的重要举措,需以地理思维的核心类型为基础,依托科学的实践路径与完善的保障措施,实现二者的协同推进。从空间、综合、辩证思维的多维度训练,到情境化、探究式、开放性教学的创新引导,再到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师素养的全方位保障,每个环节紧密衔接,共同构成地理教学育人的完整体系。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技术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还需持续探索思维训练与创新培养的新路径,如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地理探究、结合跨学科项目深化创新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形成扎实的地理思维与强劲的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发展与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煜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与实践 [J]. 高考 , 2025,(03): 53-56.

[2] 林冲 .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 [J].高考 , 2024,(24): 32-34.

[3] 杨卫丽 .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为目标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4,(02): 100-102.

作者简介:黄凯帆,1996 年 8 月,女,藏族,甘肃卓尼,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