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的优化策略

作者

曾淑娴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中学  513325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其核心任务之一。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如何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的分析,提出优化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活动的效果。本文将首先分析当前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然后在第二部分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1. 过度依赖传统讲授模式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中,传统讲授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内容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互动和思考空间较少。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弱,学习动机难以激发,导致知识的吸收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度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涉及了大量的法律与道德知识,但课堂活动设计往往未能有效地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感受到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体验相关的法律与道德观念,但现有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学生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抽象的层面,缺少实际情境的引导。课堂内容的脱节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

3. 缺乏有效的互动与创新形式

目前课堂活动的互动性和创新性不足,课堂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讲解。缺少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保持兴趣。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没有设计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缺乏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的环节。课堂互动较为机械,未能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的优化策略

1. 创设多元化学习情境,增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应注重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或情境模拟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教学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通过富有情境感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例如,在讲解“诚信与责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模拟情境中,设定一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承担某个重要任务,面对困难时是选择承担责任还是推脱。这种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道德行为的标准,同时增强其对道德行为的内化。

2. 加强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法律认知的深度与广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框架,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法律认知和思维广度。在讲解法律常识时,可以与历史学科结合,了解法律的历史背景与演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法律的具体内容,还能理解法律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跨学科的融合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公民基本权利”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容,分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探讨法律如何保障公民的权利并维持社会秩序。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知识框架内理解道德与法律,深化对法律本质和社会功能的理解。

3. 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课堂活动设计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要求,教师应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担任主动角色。通过小组合作与集体讨论,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深入思考,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针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正反方分别阐述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不同角色。这种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提高其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辩论环节促使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问题,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更广泛的情境中理解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养,还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的优化策略,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法律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参与度低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策略应重点从情境创设、多学科融合和多样化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道德与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意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情境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强了其道德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决策。跨学科融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结合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历史演变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更广阔的框架中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内涵。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学生在课堂中担任更为主动的角色,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还帮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应用机会,从而形成更全面的道德与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J].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21, 39(5): 112-115.

[2] 王晓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教学策略 [J].基础教育研究 , 2020, 38(6): 96-99.

[3] 李志强 . 课程整合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探讨 [J].现代教育技术 , 2022, 42(3): 87-90.

[4] 陈鹏.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J].中学教学研究 , 2020, 41(8):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