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作者

王素素

烟台理工学院 山东 烟台

一 引言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发或者重大生活事件时,其先前的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法应对而出现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严重时会产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心理反应 [1]。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持续影响,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仅是个体心理状态的波动,还涉及高校管理、家庭支持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 [2],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与人才培养质量构成严峻挑战。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性质,在师资、生源、社会地位等层面与公办院校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3],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学生的归属感较弱,更易面临心理问题。然而,许多民办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层面,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系不全、专业性不强等诸多短板。因此,民办高校应立足于现实情境,不断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时代特点,系统分析民办高校心理工作的困境与瓶颈,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路径,提升民办高校心理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 民办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部分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存在“重招生就业、轻心理健康”,“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的倾向。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软任务”,而非“硬要求”,认为其投入大、见效慢、产出难以量化,导致其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上处于弱势地位。心理工作往往仅在发生危机事件后被短暂重视,风头一过又重回旧态,缺乏持续性的战略关注和制度保障。

许多民办高校尚未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运转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部门与部门之间,如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二级学院、辅导员、后勤、保卫处职责不清、联动不畅,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危机预警机制灵敏度低,对重点学生的排查不够深入细致,预警信息传递和响应流程繁琐滞后。危机干预预案往往停留在纸面,缺乏实战演练,一旦发生真实事件,容易陷入混乱,错过黄金干预期。家校沟通机制也不顺畅,难以形成有效的干预合力。

此外,民办高校的专业化队伍支撑薄弱,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 1:4000,甚至更低。一名教师往往需要面对数千名学生,工作量超负荷,难以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和咨询工作。专职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常被大量行政事务、文案工作、公共课程教学所缠绕,无法专注于核心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最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相对紧张,资源投入与条件保障不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往往捉襟见肘。一方面,用于软硬件建设、专业培训、外聘专家、活动开展的专项经费不足,个体咨询室环境简陋,并且缺乏必要的心理测评软件、放松设备、沙盘治疗等专业工具。此外,还存在校外资源链接不足的问题,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转介、协作“绿色通道”尚未有效建立,当遇到超出学校处理能力的严重个案时,难以为学生提供及时、顺畅的专业医疗支持。

三 探索建立民办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据目前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及预警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3.1 筑牢顶层设计,构建覆盖式工作格局首先,民办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组织成立由校级领导牵头,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宣传部、保卫处、后勤、校医院、各二级学院等协作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职责,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定期会商和联动应急机制。制定相应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使心理危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筛查、评估、预警、报告、干预、转介、追踪到档案管理,都有章可循。民办高校还应该努力夯实“学校 - 学院 - 班级 - 宿舍”四级预警网络,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联络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使他们成为“观察员”、“信息员”和“宣传员”,确保异常情况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和上报。

3.2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胜任力

民办高校应严格按照文件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通过设立专项培训基金、鼓励参加督导和工作坊、支持考取专业资质等方式,持续提升其专业水平。辅导员也是心理危机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可以将心理知识技能培训作为辅导员上岗和在岗培训的必修内容,重点提升其识别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初步谈话、稳定危机局面及适时转介的能力。

3.3 创新预防教育模式,筑牢“第一道防线”

民办高校要进一步深化课程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积极拓展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等多样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利用“5 ·25”心理健康节等契机,开展讲座、团辅、心理剧、知识竞赛等线上线下活动,营造关爱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通过课程与活动,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鼓励积极求助,在心理危机初期提早预防干预。此外,每学年开始,民办高校应对新生进行全覆盖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出的重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和定期约谈,针对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情感困扰等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一生一策“关爱方式。

3.4 强化家校医协同,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民办高校应积极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打造合力育人生态,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其关注子女心理状态。发现严重心理危机时,必须及时、规范地与家长沟通,明确监护责任,争取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与属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立稳固的协作关系,签订协议,建立快速转介、危机干预、住院治疗、康复后返校学习的无缝对接机制,确保严重心理疾病学生能得到及时专业的诊治。

四 结语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更是关乎学生健康成长、校园安全稳定和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命线。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特点和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困境,唯有从战略高度给予充分重视,加大资源投入,构建起一套集“预防教育、预警监测、危机干预、后期追踪”于一体的科学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化解风险,为学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毛宁 (2024).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及预警对策研究[J]. 心理学进展 ,14(5),8-13.

[2] 林琳 (2024). 新时代高校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积极干预对策研究[J]. 青少年心理研究,4(2),124-129.

[3] 晏波 (202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以民办高职五年制院校为例 [J]. 学生工作 ,1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