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有效助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作者

王华

清河县长江小学 054800

一、引言

在教育领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习惯于使用分数、表扬、批评等外部激励手段。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过度使用外部奖励(如“考满分就奖励”)会侵蚀内在动机,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从活动本身的乐趣转移到外部奖赏上,一旦奖赏消失,行为便难以维持(Deci, Koestner, & Ryan,1999)。这种“动机挤出效应”警示我们,单纯依靠外部驱动难以培养出真正热爱学习、具有探索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因此,教育的重心应从“如何驱动学生”转向“如何助推其内驱力”。“助推”(Nudge)理论由塞勒和桑斯坦提出,指通过巧妙地改变选择环境的设计,在不禁止任何选项、不显著改变经济激励的前提下,预测性地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利的决策。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育,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奖惩执行者,而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师”,通过精心的、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设计,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来自内心的学习渴望。

本文旨在以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为核心框架,结合助推理念,系统阐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与实践路径。

二、理论基石:自我决定理论(SDT)与内驱力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生来具有追求成长、理解和整合经验的内在倾向,即内在动机。该理论指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滋养内在动机的土壤:

1. 自主需求: 指个体感知到行为是自我发起、自我调节的,拥有选择和意志感。这与被外部强制或压迫的感觉相对。

2. 胜任需求: 指个体在应对环境挑战时,能够感受到效力和成功,并体验到掌控感。

3. 关系需求: 指个体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关心和归属感,在一个集体中被接纳和重视。

当学习环境能够持续满足学生的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就会得到增强和发展。反之,则会转向外部动机甚至丧失动机。助推策略的设计,正是为了创造能够高效满足这三种需求的环境。

三、助推学习内驱力的核心策略

基于SDT 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构建助推策略体系:

(一)满足自主需求:赋予选择权与构建意义

助推自主感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提供结构化的选择,让学生感知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1. 提供有限选择: 避免“你想做什么?”的开放式问题,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取而代之的是提供有限的、有意义的选项。例如,“我们是先复习古代史还是先分析近代史?”、“这篇论文你可以选择撰写一篇议论文或制作一个视频报告”。这种“菜单式”选择既给予了控制感,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构建任务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及其个人价值。例如,在教授数学统计时,可以让学生调查校园内的一个实际问题(如食堂浪费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案。当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时,学习的意义感会大大增强。

3. 运用自主性语言: 教师语言的微小改变可以产生巨大助推效果。将“你必须完成这些习题”改为“你可能会发现这些习题能帮你巩固刚才的概念”,将命令转化为建议和邀请,减少控制感,尊重学生的能动性。

(二)满足胜任需求:优化任务设计与脚手架

胜任感源于挑战与技能的平衡。任务过难导致焦虑,过易导致厌倦。助推的目标是创造“流畅体验”。

1. 设定最优挑战: 将宏大的学习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具体的小任务(“任务分解”)。每完成一个小步骤都能带来一次微小的成功体验,这种持续的正面反馈是维持动机的强大燃料。例如,将一个大型研究项目分解为“选定主题 - 查找资料 - 撰写提纲 - 完成初稿 -修改润色”等多个阶段。

2. 提供清晰的成功标准: 在任务开始前就提供量规(Rubric)或范例,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这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张“认知地图”,减少了不确定性,使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达到标准上,从而更易获得胜任感。

3. 搭建适时“脚手架”: 教师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而非直接给出答案。通过提问、提示、示范等方式,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并在其掌握后逐步撤去帮助(“脚手架拆除”)。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努力我能够克服困难”的强烈胜任感。

(三)满足关系需求:创建安全的课堂共同体

归属感和安全感是学生勇于探索、不怕犯错的心理基础。

1. 强调努力而非能力: 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语言进行反馈。称赞“你的方法非常创新”或“你通过反复修改取得了进步”,而非“你真聪明”。这助推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可控的努力和策略,而非不可控的先天能力,从而更愿意接受挑战。

2. 设计合作性任务: 创建需要互赖互助才能完成的小组任务。在合作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体验到被需要、被倾听和被支持的归属感。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合作结构(如拼图法),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实质性贡献。

3. 示范与分享: 教师分享自己作为学习者的挣扎和成功经历,可以极大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我们都在学习路上”的平等、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过程和心得,将课堂构建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四、结论与展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远非简单的奖励或惩罚所能及。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引,借鉴行为科学的助推理念,论证了通过满足学生的自主、胜任和关系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来培育其内驱力的有效路径。

教育者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师,其核心职责在于:从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从奖惩者变为支持者。通过提供有意义的选择、设定清晰的挑战、构建安全的共同体等一系列精巧的“助推”策略,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滋养内在动机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好奇、勇于探索、自我主导的积极学习者。

未来的教育实践应更深入地融合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持续探索和创新更多元、更细致的助推工具,最终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的、可持续的终身旅程。

参考文献

[1] 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199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2]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3] Thaler, R. H., & Sunstein, C. R. (2008).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4]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邢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习内驱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Y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