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组合作学习中数学交流语言规范性的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苗珺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三中学

引言

数学交流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思维碰撞与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情境 + 问题串”的设计,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数学本质。然而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普遍存在语言不规范现象:如口语化表述模糊概念、逻辑跳跃缺乏衔接、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等。这不仅影响知识传递效率,更制约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探索数学交流语言规范性的培养策略,成为提升小组合作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以真实问题激发规范表达需求

北师大版教材注重“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规范表达的内在需求。以“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将教室布置成小型超市,摆放文具、零食等商品并标价,每组学生获得一定面额的“人民币”道具,需合作完成“购买指定商品并找零”的任务。

在讨论环节,学生需用规范语言描述交易过程。例如,某小组在购买标价 5 元的笔记本时,成员 A 提出:“我需要支付 5 元,给售货员10 元,应找回5 元。”成员B 补充:“因为10 元减去5 元等于5 元,所以找零 5 元。”其他成员进一步规范表述:“根据人民币的减法运算,支付金额 10 元减去商品价格 5 元,剩余 5 元即为应找回的钱数。”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随意表述(如“给 10 块,找我 5 块”)与规范表述的差异,强调“支付金额”“商品价格”“找零金额”等术语的准确性,以及运算逻辑的清晰性。

通过此类情境,学生意识到随意表述可能导致交易错误,而规范语言能确保信息准确传递,从而主动摒弃口语化表达,转而使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问题,逐步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

二、规范指导:以支架式策略提升表达质量

教师示范与纠错对学生规范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课堂讨论时,某小组表述:“我们剪了三个角,拼在一起变成平角,所以内角和是 180 度。”此表述存在口语化且不精准的问题。另一组学生敏锐质疑:“‘剪了三个角’表述不准确,应该是‘沿顶点剪下三个角’。”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引导:“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更规范地描述操作过程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并修正表述。最终,规范且完整的表达呈现出来:“我们分别沿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剪下内角,将这三个角拼合,发现它们组成一个平角。根据平角的度数是180 度,因此可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错误辨析,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规范表达的重要性。他们明白了在描述数学操作和推理过程时,要使用准确的术语,清晰阐述每一步的逻辑关系。这不仅有助于避免产生误解,还能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路。学生们逐步掌握了精确描述操作步骤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在今后的数学交流中能够更加规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评价:以反馈机制巩固表达习惯

过程性评价应聚焦学生表达中的细节问题,如术语使用是否准确、逻辑是否连贯、语言是否简洁等。教师可设计“表达星级评价表”,从“术语准确”“逻辑清晰”“语言简洁”三个维度进行评分。例如某学生在汇报“小数的加减法”时表述:“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加减法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教师评价:“术语准确(‘小数点对齐’‘得数’),逻辑清晰(步骤顺序合理),但语言可更简洁,如将‘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改为‘点上小数点’。”通过具体反馈,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同伴互评能激发学生规范表达的主动性。教师可组织“表达小评委”活动,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其他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如某组在汇报“轴对称图形”时,另一组评价:“你们用‘两边完全一样’描述轴对称特征不够准确,应改为‘沿对称轴折叠后两边完全重合’。”被评小组接受建议并修正表述。互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规范表达,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倾听能力。

定期举办“数学表达成果展”能增强学生规范表达的成就感。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小组合作成果(如研究报告、思维导图、数学小论文)进行展示,并邀请家长、其他班级学生参与评价。如某小组在“校园绿化面积调查”项目中,通过规范语言撰写报告:“我们采用分割法将校园划分为 5 个区域,分别测量长和宽,计算各区域面积后求和,总绿化面积为120 平方米。”展示后,其他学生提问:“‘分割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该组进一步规范表述:“首先用卷尺测量校园边界,绘制平面图;其次根据地形将校园划分为 5 个矩形区域;最后用长 × 宽’公式计算各区域面积并相加。”通过成果展示,学生深刻体会到规范表达是展示思维成果、赢得他人认可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数学交流语言的规范性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黏合剂”,它不仅能提升知识传递效率,更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探究与合作”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供规范指导、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思考、用规范语言表达”的习惯。当学生能够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用严密的逻辑推导结论时,他们便真正实现了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卫. 数学课堂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J]. 中外交流,2020,027(013):130.

[2] 王智刚 . 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0(15):2.

[3] 董铁柱.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性探究[J]. 明日,2021(18):0228-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