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24 节气的研究

作者

陆洋

南通市虹桥小学校 江苏 南通 226000

一、立足教材内容,构建“节气- 学科”知识关联网络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教材中的文化传承、生态理念和社会治理等一系列内容存在天然的契合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联系 24 节气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政策理念构建知识关联网络,将 24 节气和学科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时引导学生对国家政策和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加强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各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整理一遍,结合小学教材中的内容直接关联与 24 节气密切有关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比如,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清明节祭祖,冬至节团圆等一系列习俗详细讲解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建设家乡这一单元的讲解过程中,可以从春分和夏至等一系列传统节日入手深入分析家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的发展情况。在整理出这一系列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可以从隐性的角度拓展串联,将 24 节气的有关内容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延伸从而联系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理解节气文化背后国家所体现出的民生关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设计跨学科活动,实现“认知- 实践- 感悟”的闭环

教师开展跨学科活动设计可以将传统节气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二者密切联系起来,将知识教学、实践学习和个人感悟这三个方面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从而把抽象的文化内涵和学科概念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体验的具体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二十四节气和社会调查密切结合的活动,结合一年级“我们的校园”单元,在“春分”“秋分”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影变化,用画图形式记录“白天变长了”“树叶变黄了”,并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有规律,我们要用心观察”。组织“节气 + 手工制作”活动,联合美术课,在“端午”前教学生编五彩绳、画粽子,讲解“端午节家人一起过节”的习俗,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家庭温暖”与民族生活智慧。在腊八节即将来临之际,和学生用彩泥制作腊八粥食材,聊聊节日习俗,理解其文化内涵与民族记忆。这种教学方式贯彻实践教育理念,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节日的认知,从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深意,领会民族节日承载的文化基因,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明白传承节日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三、融合多学科资源,丰富教学的文化与认知维度

小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具有多元性和具象性,更喜欢通过具体事物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融合多学科资源,既能丰富教学的文化与认知维度,推动跨学科理念的渗透,又能在具体事物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比如借助传统农具认识生产智慧,通过民族服饰感知审美传承,使学生在具象认知中触摸民族文化脉络,潜移默化地增强民族认同,明白身边事物中蕴含的民族基因。

利用科学课知识,在“惊蛰”时带学生观察“小虫子从土里出来”,讲解“天气变暖,动物醒了”,再联系道德与法治中“爱护小动物”的内容,告诉学生“小虫子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保护它们”。结合语文课的节气儿歌,在“立夏”时学唱“立夏秤人秤花,秤出健康笑哈哈”,让学生说说“家里人立夏会做什么”,引导理解“家人关心我们的健康”。教师也可以结合美术学科引导学生绘画,在霜降节气来临时安排学生画枯叶上沾染的霜雪,在冬天来临时安排学生聊一聊全国不同地区的人在过冬时就会做哪些准备,同时创作与冬至节气有关的美术作品,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幅泥塑,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方式加强24 节气文化内涵在整个学科中的融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实的收获和良好的体验。

四、聚焦价值引领,实现“文化认同 - 规则意识 - 责任担当”的素养提升

将 24 节气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节气中的家庭温暖、自然规律和传统习俗等一系列观念从而逐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让优良的思想认知观念在心中发芽,最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在文化认同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作对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节日是春节,随着中华文化逐步走向整个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庆祝与我国有关的传统节日,特别是西方国家每当春节来临时也都会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公布这一系列信息同时建议学生收集材料并对比我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在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教师渗透规则意识时,结合“清明节扫墓”,告诉学生“扫墓时要安静,不玩火,爱护花草”,让他们明白“做事情要守规矩,才不会添麻烦”。培养责任担当可以从身边小事入手,在“秋分”时带学生给校园里的小树浇水,说“秋天到了,小树需要喝水,我们要照顾它们”;在“腊八节”时,让学生给家人端一碗热粥,体会“关心家人是我们的小责任”。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在节气体验中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助于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的品质,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丰富的学习体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未来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解析跨学科本身,要针对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展工作,为优化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形式和努力,为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慧嫔 . 项目式学习下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发展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2):149-151.

[2] 梁海嘉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跨学科议题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传统游戏融入课间”为例 [J]. 求知导刊 ,2025,(1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