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校园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研究

作者

刘森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价值

第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能够使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和发展,避免传统文化的断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念、故事等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具特色和深度,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其中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包容等理念,则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塑造学生品德,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担当。这些价值观与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和历史遗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多元的发展路径。例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而传统哲学思想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二、中学校园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日积月累及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学校要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学中,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发展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因此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历史特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文学魅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计划,筛选优秀国学篇目。案例分析是高中政治学科的特色类题型,可以通过设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在政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在讲解法律、道德、社会制度时,引入古代的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和治国理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研发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在教育部规定的教学教材之外,可以合力研发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充分关注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经验。结合现行学科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民间艺人、博物馆等资源,搜集整理传统文化资源。课程环节应在完整的基础上更加创新,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定位作用。课程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吟唱、舞蹈、手工等方式,抓住学生的眼球,设置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目,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在课后练习环节,则更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下的活动,如“寻找我身边的非遗”、学习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让学生直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第三、合理利用宣传媒介

1. 景观设施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各处的景观设施,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同时对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积极帮助。将教学楼的走廊、教室内的墙壁,作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走廊里悬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语海报;对校园里的每一条道路进行命名;道路两旁的绿植,乔木类植物可以选择寓意坚贞不屈、迎难而上的梅花,或者是寓意坚贞不屈、淡泊名利的松树;草本类植物可以选择寓意高洁潇酒、坚守本心的菊花。学生漫步在校园里,随处都能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得以更好地发挥。

2. 利用文化传播矩阵,全方位多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学校微信公众号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校园文化内涵,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还可以通过定期推送传统语言、艺术类的专题系列介绍,在特定节日习俗推送相关习俗及文化背景,将科学与传统相结合。同时微博、微视频也是恰当的传播方式,在平台设立专门的有关校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话题及讨论,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拍摄、剪辑,用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利用科技手段增强宣传,调动学校的无人机、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发起校园直播,以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对于运用现代科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探索更多更创新的传承方式。也可以利用VR、AR等沉浸式科技打造特色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第四、引进乡土文化,组织开展研习活动。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南阳烙画、镇平玉雕、内乡宛梆、三弦书等,都代表了南阳的记忆与文化品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要重视将这些乡土文化引进校园,让校园更具本土特色。学校依托玉雕之乡这一重要名片,组织学生参观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与玉雕大师面对面交流,感受南阳玉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组织相关手工活动,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简单的美玉雕刻体悟玉雕魅力。学校紧靠国际玉文化交易场所,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其中开展玉文化义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沟通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为相关活动增添了社会意义。

第五、重视" 五育并举" 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

" 五育并举 " 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平衡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上,我们要坚持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

1. 在德育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可用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让学生自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品质的认同感,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践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2. 学校做好智育工作,需要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让学生不仅在学习中积累知识拓宽视野,而且还能在各类形式、不同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使其树立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3. 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展示,一是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能提升新时代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其对美与丑、真与假的分辨能力。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自觉追求美的事物,教育才能达到以美立人、以美化人、以美兴人的效果。在打造具有特色与内涵的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陶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出有品位、有追求的新时代人才。

4. 在文化认同上,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棋类、毽球、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活动。重视校园阵地的建设,注重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在校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入。

5.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如《尚书周官》中的 "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等,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对劳动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学校园的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农田的耕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农耕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这样的劳动教育既能让学生了解到农耕背后的艰辛和智慧,也可以培养他们对土地、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传承中存在的困境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境和挑战。

第一、对传统文化理解不透彻。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全面,甚至有些地方存在误解。很多学校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经典诵读,这种认知会导致传统文化变成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文化育人几乎成了语文老师的特定职责,语文教师负担加重。另外,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教学反思。在实践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问题缺乏必要的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传统文化为何受到如此重视?学校为何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看作教育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就势必导致传统文化教学的盲目性。

第二、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定位不准。当前学校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定位不准,过于窄化。过于注重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在这其中又主要侧重于儒家思想的传递,诸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仁义礼智信”“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等,忽略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单单囿于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是片面的,传统文化还应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医学科学、天文地理等领域的传统文化遗产。其蕴含的精神意蕴同样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只有广泛涉猎、全面了解,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三、教学实践方式单一。在当前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读、诵成为学生们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而灌输则成为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虽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经由文字或口耳相传所承载的思想来进行传承和为后人所了解,但它绝不是静止的思想和文字。除了要通过文化传承形成一种观念和价值体系,还必须能够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古代所谓“化民成俗”就包含这层意思。只有动词意义的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文化,才是可以传承的文化。文化不是“死”的,不是停留在书页中的文字,而是一种活的精神。因此,文化育人的正确方式不仅要靠记忆、背诵、理解,更重要的是理在解之后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形成身体力行的习惯,也就是要成为“百姓日用”的文化。如此,优秀的文化精神才能真正传承下去,才能真正达成育人的目的。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学校园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构建课程体系、研发校本教材、利用媒介宣传、开展实践活动、重视五育并举等方式,可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在中学校园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高中校园中,传统文化传承仍面临对传统文化理解不到位、定位不准、方式单一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2021.

[2] 王晓燕 . 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转化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6).

[3] 李镇西 .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实践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论教育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5] 任理轩,文化自信何以更加坚定 [N] 人民日报,2022.

[6] 魏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路径分析 [J]. 文化学刊 2024(11).

本文系 2025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校园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25JYQS148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