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季素珍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 233030
一、引言
审美体验是指个体在接触审美对象时,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产生的主观感受与精神愉悦,它不仅是艺术领域的核心范畴,也能为学科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无论是文本中的文学表达、文化场景中的情感传递,还是语言形式的韵律美感,都可成为审美体验的载体。将审美体验融入高中英语课堂,能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化鉴赏能力与情感感知能力,实现语言学习与审美素养培养的协同发展。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审美体验融入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审美体验的融入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从教学目标来看,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过度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与应试技能提升,将教学重心放在词汇、语法、阅读与写作技巧的训练上,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导致审美目标在教学中被边缘化。从教学内容处理来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虽包含大量富含审美元素的单元,如涉及文化遗产、音乐、旅行等主题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仅对文本进行字面意义的解读,缺乏对文本中审美资源的深度挖掘,难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与文化的魅力。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教学模式仍较为普遍,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审美体验的机会,难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感受与情感共鸣。这些问题的成因,一方面在于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与教学理念有待提升,缺乏将审美体验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在于缺乏系统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机制,难以保障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地。
三、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特点
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资源整合性,该教学模式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核心,充分挖掘不同单元中的审美资源,实现语言知识与审美元素的有机整合,让教材成为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二是学生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审美解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与个性化思考。三是多维度融合性,该教学模式打破了语言学习与审美培养、文化理解的界限,实现了 “语言知识学习 — 审美体验感知 — 文化素养提升” 的多维度融合,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在语言学习中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认知。
四、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价值
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层面,该研究能丰富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体系,突破传统语言教学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的局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落地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尤其为 “文化意识” 与 “思维品质” 的培养开辟了审美路径。在实践价值层面,一方面,该研究能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将审美体验融入课堂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主动学习英语,不仅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对路径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审美体验,需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系统化的策略设计,将审美元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挖掘文本审美资源,搭建语言与审美联结桥梁
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载体,人教版教材中的多个单元蕴含丰富的审美资源,教师需先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中的语言美感、情感内涵与文化价值,为学生搭建语言学习与审美体验的联结桥梁。以必修第二册 Unit 1 Cultural heritage 为例,该单元围绕“文化遗产”主题展开,文本中不仅介绍了故宫、秦始皇陵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还通过细腻的语言描述了文化遗产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与文化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掌握 “culturalheritage protection”“historical relics”等核心词汇与相关句型;再深入挖掘文本的审美资源,如文本对故宫 “红墙黄瓦” 色彩搭配的描述所体现的中式美学、对秦始皇陵兵马俑 “规模宏大、造型逼真” 的刻画所展现的艺术震撼力,以及文本中传递的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 的价值理念。
(二)创设沉浸式审美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沉浸式审美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审美对象的魅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将审美体验融入高中英语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可结合教材单元主题,通过多媒体资源、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感与文化的内涵。以必修第一册 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为例,该单元以 “旅行” 为主题,介绍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旅游景点、旅行计划制定等内容,蕴含着自然景观之美、人文景观之美与旅行中的情感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沉浸式情境:首先播放精心剪辑的视频,展示威尼斯的水城风光(“waterways as streets”)、秘鲁马丘比丘的古老遗址(“ancient Inca ruins in the mountains”)、中国丽江的纳西族文化等单元中提及的景点,搭配优美的英文背景音乐与文本中的经典语句配音(如“Travelling allows us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and broaden our horizons”);再在教室中布置与旅行相关的实物,如不同国家的明信片、特色纪念品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旅行中的审美元素。
(三)开展审美化语言实践,提升学生审美表达能力
语言实践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将审美元素融入语言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深化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表达能力。教师可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设计具有审美性的语言实践任务,如审美描述、创意写作、英文演讲等,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与思考。以必修第二册 Unit 5 Music 为例,该单元围绕 “音乐” 主题展开,涉及不同类型的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家的故事等内容,是开展审美化语言实践的优质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核心词汇与句型,如“classical music”“emotional connection”“express feelings throughmusic” 等;再设计 “我的最爱音乐分享”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英文歌曲或一段音乐,从旋律、歌词、情感表达三个维度,用英语描述其美感所在。
(四)融入跨文化审美对比,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也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跨文化审美对比,能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文化之美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以必修第二册 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为例,该单元介绍了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历史与传统,同时也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习俗等内容,为跨文化审美对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围绕 “传统节日的审美对比” 设计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关于英国圣诞节(“Christmas”)、美国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的描述,分析其节日装饰(如圣诞树、火鸡)、庆祝方式(家庭聚会、赠送礼物)所体现的西方文化审美特点;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用英语描述中国春节(“Spring Festival”)的审美元素,如红色的春联、灯笼所象征的吉祥寓意,年夜饭的丰富多样所体现的家庭团圆之美,舞龙舞狮所展现的热闹氛围。
(五)引导审美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审美思维
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审美对象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审美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审美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主动发现美、分析美、判断美,培养审美思维能力。以必修第一册 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 为例,该单元围绕 “体育与健康” 主题展开,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如篮球、游泳、瑜伽)、体育精神、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其中蕴含着运动的力量之美、团队协作之美、坚持拼搏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体育精神的审美探究” 任务:首先向学生呈现文本中关于篮球运动员“never give up”的故事、瑜伽运动“balance and harmony”的描述,提出探究问题 ——“What aesthetic values can we find in different sports?How do these values affect our lives?”;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通过查阅英文资料、采访体育爱好者等方式,收集该运动的相关信息,重点探究其体现的审美价值。
(六)构建多元审美评价体系,保障教学效果落地
多元审美评价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审美体验成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是保障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落地的关键。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多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情况,难以评价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因此需要构建兼顾语言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可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学生自评,让学生结合课堂中的审美活动,用英语撰写 “审美体验反思报告”,反思自己在审美感知、审美表达、审美思维方面的收获与不足,如 “In the musicsharing activity, I learned to describe the melody in English, but I still need550
to improve my ability to express my emotional feelings.”;二是同伴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审美表达的准确性”“审美思考的深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个指标,对小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填写 “同伴审美评价表”,如“My partner can clearly describe the beauty of culturalheritage, and his ideas about protection are very creative.”; 三 是 教 师 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探究成果等,从 “语言运用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思维能力” 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英语表达是否准确、流畅,还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感受美、是否能进行深度的审美思考,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六、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 Unit 1 Cultural heritage 为例,开展基于审美体验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英语词汇与句型;感受文化遗产的建筑美、文化美;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审美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教师通过播放故宫、巴黎圣母院等文化遗产的高清图片与短视频,搭配英文解说,创设 “文化遗产之美” 的沉浸式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化遗产的审美魅力;其次,组织学生阅读文本,自主挖掘文本中的审美资源,填写 “文本审美资源记录表”,找出描述文化遗产建筑风格、艺术特色的语句,并小组分享;再次,开展 “跨文化审美对比” 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遗产的审美差异,如故宫的对称美与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美,分析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布置 “文化遗产保护创意方案” 作业,要求学生用英语撰写方案,不仅要包含保护措施,还要阐述方案如何体现对文化遗产审美的保护。教学效果显示,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积极性高,能主动用英语描述文化遗产的美,在作业中展现出对文化遗产审美价值的深度理解,部分学生的方案还提出了 “利用 VR 技术还原文化遗产历史风貌” 的创意想法,实现了语言学习与审美体验、文化意识培养的协同发展。
七、结论
本文通过对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究,得出以下结论:审美体验能有效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打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实现 “语言学习 — 审美培养 — 文化理解” 的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还可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在教学资源方面,可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发更多数字化审美资源,如文化遗产 VR 课程、英文音乐互动课件等,增强审美体验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在教学模式方面,可探索 “审美体验 + 项目式学习” 的融合模式,如围绕 “音乐与文化” 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化审美体验与语言运用;在教师发展方面,需加强对教师审美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将审美体验与英语教学融合的能力。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将更加成熟,为培养具有语言能力、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学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嘉雯 . 审美体验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20(8):31-35.
[2] 林浩宇 . 高中英语教材中审美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应用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72-78.
[3]郑雨桐.多元评价体系在高中英语审美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 [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1(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