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作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李冰清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三中学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自信培养目标的明确,传统文化教育已从课堂延伸至作业设计领域。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北京的春节》《藏戏》等课文,以及古诗词单元的编排,为作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当前作业设计仍存在重知识轻文化、重书面轻实践的倾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旨在构建具有文化厚度与思维深度的作业体系。
一、主题式作业设计,构建文化认知网络
主题式作业设计以特定文化主题为核心,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形成具有逻辑关联和文化深度的学习任务群。以六年级“传统文化”单元为依托设计的“节气里的中国智慧”主题作业群,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节气诗词摘抄卡”任务中,学生需系统梳理《春夜喜雨》《清明》等经典诗作,通过批注解析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杜甫“好雨知时节”不仅描绘春夜降雨的及时,更暗含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杜牧“路上行人欲断魂”则将清明扫墓的肃穆氛围与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这种诗文与文化的互文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诗词意象与文化传统的关联记忆。
“我的节气观察日记”实践活动则将文化认知延伸至生活场域。学生以《蒹葭》中“白露为霜”的物候描写为切入点,持续记录立冬前后校园植物的形态变化。有的学生发现银杏叶由绿转黄的时间与古籍记载的“立冬三候”高度吻合,遂用水墨画定格这一瞬间,并在画作旁题写“叶落知秋尽,笔墨染冬寒”的感悟。这种跨时空的观照,使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文字变为可触摸的体验。
“非遗技艺探秘”主题作业群则聚焦传统工匠精神。针对五年级《刷子李》课文,学生分组调研剪纸、刺绣、榫卯等技艺,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拍摄制作过程微纪录片,完成《匠人精神启示录》调研报告。在刺绣组的调研中,学生发现苏绣针法的 28 种基本技法与《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造物理念一脉相承;榫卯组则通过拆解微型斗拱模型,理解以柔克刚的东方哲学。这种深度探究,使零散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的文化认知网络,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注入文化基因。
二、跨学科整合,实现文化多维渗透
跨学科整合通过打破学科边界,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多元知识体系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认知图景。这种设计不仅深化了文化理解,更在学科交汇处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伯牙鼓琴》的“古琴文化探究”作业中,语文组以“知音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典故源流,分析“伯牙绝弦”背后的价值取向;音乐组则从声学原理出发,指导学生用电子琴模拟古琴的散音、按音与泛音,在音色对比中理解“大音希声”的哲学意蕴;美术组带领学生设计“琴棋书画”主题手抄报,通过构图布局与色彩搭配,展现传统文人的审美追求。当学生用电子琴弹奏《流水》片段时,音乐老师适时讲解“七十二滚拂”指法与水流形态的对应关系;当手抄报上出现伯牙子期对坐抚琴的水墨画时,语文老师则引导学生品鉴画面留白中的意境营造。这种多感官协同的学习方式,使“知音”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听、可视、可触的文化体验,学生不仅记住了典故,更领悟到传统艺术“技进乎道”的精神境界。
“诗词里的科学”项目则将文化探究引向理性思维领域。学习《题西林壁》时,学生先用几何知识绘制庐山三维模型,通过不同视角的切换验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觉原理;地理课上,他们结合板块运动理论,分析庐山形成的地质构造;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 3D建模软件还原诗句场景,制作动态演示视频。最终形成的《古诗中的科学密码》小论文中,既有对“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光学解释,也有对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认知局限的哲学思考。这种跨学科探究,使传统文化学习从文学鉴赏升华为科学思维训练,学生在解析诗词密码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古人观察世界的智慧,也培养了实证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实践体验活动,促进文化内化迁移
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推动认知向行为的深度转化,实现文化基因的代际传承与创新表达。
春节前夕的“年味文化传承”作业,以《北京的春节》为文化锚点,设计三代人的年俗记忆实践任务。学生与长辈共同张贴手写春联时,爷爷会讲述“门神”从秦琼尉迟恭到现代卡通形象的演变史;包饺子环节中,奶奶示范“捏福”手法,解释饺子形似元宝的吉祥寓意;家族年俗访谈里,学生发现父母辈的“春晚守岁”与祖辈的“祭祖祈福”虽形式不同,但团圆祈愿的核心始终未变。当学生将包饺子的过程拍摄成微视频,配以自创的年俗解说词时,传统习俗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传播的文化行为。这种代际互动不仅让学生理解“腊八粥”中五谷丰登的农耕记忆、“守岁”里珍惜时光的生命哲学,更在家庭场域中构建起文化传承的微型生态链。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任务则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编排《草船借箭》课本剧时,学生将京剧唱腔与现代灯光音效融合,用程式化动作演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智慧;设计“西游取经 VR 导览图”时,他们参考《大唐西域记》的地理描述,结合 3D 建模技术还原火焰山、流沙河等场景,并添加“孙悟空七十二变”的互动游戏模块。这些创新实践既保留了经典的文化内核——诸葛亮的谋略智慧、唐僧师徒的坚毅精神,又通过现代媒介赋予其新的传播形式。当学生在科技节上展示“数字敦煌飞天”全息投影时,传统文化已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创造的文化新形态。
结束语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高段作业设计,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通过主题式设计构建认知网络、跨学科整合实现多维渗透、实践体验促进内化迁移,作业体系从知识载体转变为文化育人场域。当学生在书写春联时感受笔墨韵味,在调研非遗时领悟工匠精神,在创新表达中激活文化基因,传统文化便真正实现了从“文本”到“生活”、从“记忆”到“认同”的转化。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将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桂姝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践探索 [J].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9):182-184.
[2] 邹艳 , 刘菲 . 融入传统文化 ,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J]. 2024(10): 154-156.
[3] 梁听听.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