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路径探究
姜丽娜
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1300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智慧,其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是践行文化育人使命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理应成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系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价值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感。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学生可以汲取先贤智慧,提升人文素养与道德品格。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倾向
当前部分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缺乏系统性规划,未能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教学内容往往依附于单篇课文进行零散补充,未形成前后衔接、层层深入的主题模块。古典诗词、文言文选读与民俗文化等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与深刻理解。这种碎片化教学容易使传统文化沦为课堂的点缀,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讲授式与背诵式方法,忽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过程。传统文化教学多停留在文本释义和知识记忆层面,缺乏情境创设、项目实践、跨学科联动等多元手段。评价机制偏重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查,较少关注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价值认同程度及实践创新素养的综合评价,难以全面衡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优化路径
(一)深度开发与整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教师应当系统梳理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依据历史脉络或主题类型进行整合,构建层次分明、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体系。将以仁爱、孝道、诚信等为主题的古典篇章集中教学,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深入探讨,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经典文献、文化典故和艺术形式,如书法、国画、传统戏曲等,使学生在多文本、多模态的阅读中拓宽文化视野。以《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山水情怀主题单元,将郦道元对自然景观的工笔描绘与陶弘景寄情山水的隐逸志趣进行对比分析。同步引入唐代山水诗代表作《望岳》《江雪》等组成互文阅读群,引导学生探究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审美取向。课后拓展环节可布置寻踪家乡古诗词活动,让学生收集整理描写本地山水古迹的古典诗文,制作成文化地图册,实现从文本认知到地域文化认同的转化。
(二)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
传统文化融入不应局限于语文单一学科,而应加强历史、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协同教学。在教学杜甫诗歌时与历史学科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唐代社会背景与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内在联系;学习传统节日主题课文时,可与艺术学科联动,组织学生创作民俗画或表演相关戏曲片段。教学《木兰诗》时语文组可与历史、音乐学科协同开展南北朝风云录主题教学。历史教师解析北魏兵役制度与社会风貌,语文教师重点赏析诗歌叙事艺术与人物形象塑造,音乐教师则教授乐府诗吟唱技巧与现代谱曲版本。最终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三项成果:历史背景研究报告、诗歌创意改编剧本、配乐朗诵视频。这种多学科联动使学生全面理解诗歌背后的时代脉络与艺术价值。
(三)创设文化情境与体验式课堂
通过情境创设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与情感共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如通过影像、音频资料展示古代礼仪、传统节庆活动;组织模拟传统文化实践场景,如开展经典诵读会、诗词吟唱比赛、传统书画体验等活动。可引入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围绕特定文化主题,如传统建筑、民间工艺、古代科技等,开展小组探究与实践操作。教学《清明》诗词时构建清明文化沉浸式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动态长卷,配合古筝乐曲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模拟古人折柳赋诗场景,用毛笔书写杜牧诗句;组织诗中寻俗探究活动,分组考证诗词中涉及的寒食、祭扫、踏青等传统习俗。课后延伸开展校园清明诗会,学生身着传统服饰进行诗词吟唱与情境剧表演,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四)系统设计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是课堂延伸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可结合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实地考察与研究性学习。例如,引导学生采访地方民间艺术家,学习传统手工艺;围绕传统节日组织主题征文、经典演绎、文化讲座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传播实践,如编辑传统文化班刊、组建国学社团、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等。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梯度化实践目标与评价标准,形成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闭环。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文化反思与成果转化,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发文化实践手册等方式,保障活动的规范性与延续性,使文化传承从认知层面延伸至行动层面。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培养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是一项系统而深刻的教育工程。它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关系到学生价值观与人文素养的培育。面对当前存在的碎片化、单一化等问题,教育者需从教材整合、跨学科融合、情境创设、实践拓展及教师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系统优化与创新实践,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交融,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树立自信,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具有中国根基与现代视野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 [J].初中生辅导 ,2024,(32):23-25.
[2] 王明云 .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9):85-87.
[3] 薛丽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J]. 教师 ,2024,(28):33-35.
[4] 裴小源 .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9):63-65.
[5] 王敏, 王磊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07):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