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生活情境,让小学数学知识直观呈现

作者

赵娜娜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耿湾乡中心小学 745700

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阻碍,很多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背景去讲解,学生往往只能死记硬背,很难真正理解和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怎样才能搭建起一座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桥梁呢?这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其本质目的就是要给数学知识找到一个具体、生动并且有意义的“容器”,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知数学、发现数学,最后理解数学,从而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学习难题。

一、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其基础作用是把数学的语言从形式化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体验的具体活动,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面对一些脱离实际的数学符号运算和逻辑推理,他们会感到困惑且枯燥,而当数学知识被放在一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当中,像购物,旅游,游戏之类的情况,这时候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和具体的任务以及目标相关联的。这种联系,让学生把已有生活经历调动起来帮忙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能直接体会到数学关系的存在及其改变情况,这样既减轻了认知压力,又有利于激起探究欲望[1]。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路径与方法

(一)购物结算中的运算情境创设研究

教学里,把四则运算,小数加减法之类的内容放到模拟购物活动当中,拿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来说,可以设计个文具店购物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发 50 元的“购物金”,展示一些标着小数价格的文具,比如钢笔 8.75 元,笔记本 5.50 元等,要学生们挑选至少两样商品,算算总价和找零,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而且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们在为自己的“购买方案”做预算和结算的时候,就会对小数运算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知识的掌握也就不再只是简单的笔算练习,而变成了一种带着目的的问题解决活动。

(二)家居布置营造空间情境

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直观感受尤为重要,教学时可借助模拟家居布置来创设情境,针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可提供一些简单的家具模型卡片及一张“房间”平面图,让学生扮演“小小设计师”,尝试运用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等方式,把“书桌”平移到墙角,或者把“椅子”旋转一定角度以适应书桌的方向,亦或是设计出对称的“床头柜”摆放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自操作着图形的运动,切实地体会到平移的距离与方向、旋转的中心与角度等关键因素,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要比单纯地观察课件或者图片更加深入,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稳固的空间观念[2]。

(三)通过体育活动构建数据情境

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体育活动是创设数据情境的好素材。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可以组织一场班级跳绳比赛,记录下若干名同学在1 分钟内跳绳的次数,得到一组原始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一个小组的整体表现,这时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就显得很自然,学生通过计算自己小组的平均成绩,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然后把各小组的平均成绩或者个人最好成绩绘制成为条形统计图,进行横向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着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部过程,感受着统计的意义与价值。

三、深化生活情境应用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

创设生活情境的高层次目标是培养从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情境不只是知识的背景板,而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要留足空间让学生基于情境观察、思考。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创设“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情境,已知书架每层放 25 本书,有 4 层,8 个这样的书架,求总共放多少本? 学生可能会出现( 25×4 ) ×8 这样的算式,也有可能换个角度想,列出 这样的算式,通过计算之后发现两种办法得到的结果一样,于是就牵扯到乘法结合律的探讨,重点在于不直接给出问题,而是提供一个任务场景,让孩子们自行去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然后给出不同的解决途径,在比较和思辨当中,自己找到数学规律,体会到它的普遍适用性以及内在的逻辑 [3]。

(二)推动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

生活情境的应用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当学生在一个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要设计出新的、结构不同但核心数学模型相同的情境来检测和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数学知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屋顶的三角钢架、自行车的车架结构等。进一步,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挑战性任务:利用手中的材料,搭出一座尽可能稳固的桥梁模型,学生要综合利用三角形的知识,可能还会牵扯到测量,对称等等其他数学内容,这样的跨情境综合应用,可以打破知识壁垒,让学生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数学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营造生活场景,这种做法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让课堂显得活泼有趣,它更为深远的价值在于给数学知识的直观展示以及学生的自主建构创造了可能,从创建契合学生经验的途径和办法,再到加深应用,引领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推动知识的迁移,这是一个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协助学生跨越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鸿沟,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慢慢吸收数学思想,形成起牢固的知识架构,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甚至整个人生的发展构筑起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义. 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探究——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0):158-161.

[2] 王勇 .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07):110-112.

[3] 邹新星.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3,(S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