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化驱动下小学革命文化类课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实践探索

作者

林晓清

龙岩东山小学 364000

一、引言

革命文化类课文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鲜活教材,承载着五四运动以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蕴含着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基因,是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革命文化主题占比提升至 14.2% ,涵盖红色家书、英雄故事、经典诗词等多元文本类型。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文本解读浅表化、情感共鸣缺失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将革命历史符号化、陌生化。

情境化驱动教学通过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模式融合角色扮演、影视片段、虚拟现实(VR)等多元手段,使学生在历史场景复现中触摸时代脉搏。在 " 双减" 政策深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突破时空壁垒,引导学生通过深度文学阅读实现精神传承,并在创意表达中完成价值内化,成为亟待解决的教学命题。本文将结合统编教材革命文化单元教学实践,从情境创设策略、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创意表达支架搭建三个维度展开探索。

二、实施策略

(一)情境创设,融入革命场景

在小学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起始阶段,情境创设极为关键。教师可充分整合多元资源,构建沉浸式革命场景。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先播放精心剪辑的红军长征影像资料,从雪山皑皑的夹金山到波涛汹涌的金沙江,镜头细致捕捉红军战士负重前行、相互扶持的画面,同时配以磅礴激昂的背景音乐,瞬间将学生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我的战友邱少云》,除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录片片段外,还可利用 3D建模技术,还原邱少云所在潜伏阵地的地形地貌,让学生通过 VR 眼镜,以第一视角 “置身” 草丛之中,直观感受四周的紧张氛围。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不仅用语言生动描绘雷锋助人场景,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前的情境预演,让学生提前准备破旧的雨具、模拟老奶奶的道具等,营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

(二)问题引导,深入探究文本

当学生融入情境后,教师需构建层次分明的问题体系,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文本。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为例,教师可先抛出基础问题:“周恩来小时候的学习环境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如“租界里中国人备受欺辱” 等关键信息,初步感知时代背景。接着提出进阶问题:“这种环境对周恩来的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促使学生分析人物内心变化。最后设置拓展问题:“如果你是周恩来,身处那样的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激发学生的代入思考。在《七律·长征》教学中,针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句,除分析战斗场景与红军精神外,还可引导学生对比 “暖” 与 “寒” 两个字的精妙之处,让学生从炼字角度体会诗歌的文学魅力。在《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中,围绕“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为什么能忍受剧痛一动不动” 这一核心问题,教师可补充历史资料,如当时部队的作战计划、邱少云的成长经历等,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邱少云坚定的革命意志。

(三)活动开展,体验革命精神

为让学生更深刻体验革命精神,可设计阶梯式活动体系,从认知到实践逐步深化学生感悟。在 “红色故事我来讲” 活动中,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海选,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相关故事进行初步讲述,邀请班级同学担任评委,从内容完整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打分。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语言表达指导,如调整语速、设计手势动作等,最终挑选优秀学生在学校礼堂进行公开演讲。在举办 “重走长征路”模拟活动时,除设置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等关卡外,还可加入物资短缺、伤员救助等突发情境模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长征的艰难。例如,在某次模拟活动中,一组学生因 “物资不足” 面临困境,他们通过集体讨论,决定采用 “以物易物” 的方式与其他小组交换资源,最终成功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更让学生对长征精神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在组织观看革命题材电影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活动,如让学生根据电影情节绘制故事分镜图,或者用数学知识计算电影中战役的时间跨度与行军距离,从多维度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悟。

(四)创意表达,展现学习成果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革命精神后,构建多元创意表达平台,鼓励学生个性化创作。对于《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除开展 “我身边的雷锋” 短文创作与绘画活动外,还可组织学生制作 “雷锋精神手抄报”,要求学生不仅展示雷锋事迹,还要结合当下社会新闻,挖掘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主题演讲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展“理想职业规划” 项目,让学生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撰写自己未来职业的设想与实现路径,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对于《七律·长征》,除诗歌改写与创作外,可引导学生尝试将诗歌改编成剧本,组织班级同学进行情景剧表演。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将《七律·长征》改编成三幕剧,通过生动的台词与表演,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与乐观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创意表达形式打破学科与形式的界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更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锻炼,进一步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三、结语

通过情境化驱动下的一系列教学实践,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内涵,提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让革命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教学中应持续推广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华。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的应用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 (5):35-39.

[2] 王芳。小学革命文化课文教学策略探究 [J]. 教育研究与实践,2024 (2):45-49.

[3] 陈强。基于情境化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2024 (3):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