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

房兴礼

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 235300

引言

当前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模式固化、评价单一等局限,制约了核心素养的培育。跨学科融合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引入生物学情境、物理学原理及环境科学议题,重构实验教学目标与内容。这种融合不仅深化学生对有机反应本质的理解,还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基于此,本文基于跨学科理念,探索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为有机化学教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核心素养的三维解析

核心素养的三维解析聚焦文化浸润、个体发展与社会联结的有机统一。文化基础强调人文积淀与科学思维的融合,通过经典智慧的内化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自主发展关注元认知能力构建,涵盖学习策略优化、生命意义体悟及人格完善的终身成长路径;社会参与侧重责任伦理实践,表现为生态意识觉醒、技术伦理思辨及复杂社会议题的协同解决能力。三者形成知识奠基- 自我觉醒- 行动担当的素养生成闭环,推动个体从知识接受者向责任践行者转化。

二、跨学科融合的学理基础

跨学科融合的学理基础植根于系统论的整体性思维,强调学科间要素的关联与协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通过主动知识建构打破学科壁垒,而多元化智能理论则从认知多样性视角支撑跨学科思维培养。协同学理论揭示不同学科子系统的动态耦合机制,知识建构理论则关注知识在跨域交互中的动态整合。超学科范式进一步突破学科边界,以问题导向重构知识生产逻辑,形成超越单一学科的解释框架。

三、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仍面临多维困境。教学模式固化,部分课堂沿用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执行既定流程,实验设计与生活脱节,导致探究兴趣衰减。实验条件受限,部分学校因设备陈旧、通风设施不足,难以开展高阶实验,制约学生技术视野拓展。评价体系失衡,过度关注产率计算等结果性指标,忽视实验设计合理性、绿色化学理念践行等过程性素养。教师发展滞后,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引导学生构建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的关联认知。线上资源开发薄弱,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手段应用不足,导致实验预习与复习环节缺乏深度交互支持。这些结构性矛盾阻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目标落地,亟待系统性改革。

四、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路径设计

(一)模块化实验设计

在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纸层析法》模块化实验设计,以生物学情境锚定,通过植物叶片色素分离案例阐释层析法的生命科学价值;流体力学机制解构,结合毛细作用原理揭示流动相与固定相分配系数差异的分离本质。实验模块包含点样技术标准化(微量移液器控制斑点扩散)、展开剂极性梯度优化(丙酮- 盐酸与正丁醇- 乙酸双体系对比)及显色路径差异化(氨熏与茚三酮显色联用)。环境科学伦理拓展,引入食品合成色素风险评估任务,将 STS 理念融入实验后效分析。通过生物情境 - 物化机理 - 生态责任的跨域串联,实现分离技术掌握 - 分析思维建构- 社会责任培育的教学闭环。

(二)项目式学习

在生物学 - 化学 - 环境科学跨学科框架下,项目式学习围绕《纸层析法》展开以下教学流程:以植物叶片色素分离为生物学背景,结合光合作用原理揭示色素分离的科学意义;通过毛细作用实验(如滤纸浸润速度观察)建立流体力学与化学分离技术的关联;使用微量移液器控制斑点直径( ≤3mm ),训练精密操作能力;对比丙酮 - 盐酸体系(金属离子分离)与正丁醇 - 乙酸体系(氨基酸分离),探究溶剂极性对迁移率的影响;引入氨熏显色与茚三酮显色双路径对比,强化分析化学思维;设计食品色素安全性检测任务,结合 STS 理念评估合成色素风险。科学探究(Rf 值计算)、创新思维(展开剂配比优化)、社会责任(溶剂回收方案)。

(三)翻转课堂

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层析法原理(Rf= 斑点移动距离 / 溶剂前沿移动距离)、流动相(丙酮 - 盐酸体系)与固定相(滤纸吸附水)的极性梯度分配规律,结合植物叶片色素分离的生物学案例完成知识建构。对比叶绿体色素分离与合成色素毒性检测的环境科学任务,建立分离技术 - 生态伦理认知闭环;分组优化展开剂配比(如正丁醇/ 乙酸体积比调整),推导极性参数( )对迁移率的影响规律;执行双显色路径(氨熏显色 Fe ⁺、茚三酮显色氨基酸),训练紫外 - 可见光谱表征思维。设计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项目报告,要求运用层析数据建立合成色素风险矩阵模型,融合 STS 教育理念。因此,通过生物情境导入- 物化原理解构- 环境伦理延伸的跨学科路径,实现分离技术掌握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双重目标。

(四)教师专业发展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师专业发展,需通过跨学科知识重构与教学能力升级实现。教师应参与跨学科培训,掌握生物、环境科学等关联领域知识体系,提升实验课程开发能力;建立校际协作教研机制,融合物理流体力学、光谱分析技术优化实验设计;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培训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STS 理念构建绿色化学伦理认知。最终形成学科交叉- 技术整合- 伦理思辨的专业发展闭环。

结束语

总之,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通过模块化实验设计,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落地。该路径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强化其科学伦理认知。未来需进一步开发校本化跨学科案例库,推动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完善过程性 - 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实现知识迁移- 素养内化- 终身学习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山启 .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趣味实验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13):52-54.

[2] 杨妙霞 , 丁丹 , 肖少苹 . 超越与重构:实现化学课程中的跨学科融合 ——以普通高中为例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43(12):71-79.

[3] 胡克晶 . 高中化学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J]. 内江科技 ,2023,44(10):141-142.

课题名称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 JKY20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