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施路径与成效分析

作者

王彤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广益小学

引言

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天然土壤。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传统文化渗透形式化、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四年级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部编版教材中神话传说、传统节日、革命故事等经典文本,探讨如何通过情境化教学、诵读实践与跨学科整合等路径,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创新表达能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

文化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认同,其核心在于通过语言符号感知文化精神,进而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四年级教材中《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神话单元,通过“龙”“伏羲”等文化符号构建民族精神图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则以“茱萸”“登高”等意象传递节日文化内涵。这些文本不仅承载语言训练功能,更蕴含审美教育、价值观塑造与文化认同的多维价值。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可对比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盗火”主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中华神话中“燧人氏钻木取火”所体现的集体智慧与实用精神,与希腊神话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差异。这种跨文化比较能深化学生对文化独特性的理解,增强文化主体意识。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实施路径

(一)情境创设:激活文化感知的沉浸式体验

情境教学通过还原文化场景,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具象体验。例如,在《黄继光》教学中,教师可播放抗美援朝纪录片片段,结合“上甘岭战役”历史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战场决策场景。学生需分析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心理动机,并结合课文中“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等细节描写,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情境化设计能将文本语言转化为情感共鸣,使文化价值观内化为精神品格。

在古诗教学中,情境创设更具艺术性。如教学《墨梅》时,教师可引入王冕《竹斋集》中的自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结合水墨画技法演示,让学生用淡墨在宣纸上绘制梅花,并题写诗句。这种“诗画一体”的创作过程,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象征意义,又能通过艺术实践深化文化体验。

(二)诵读体悟:深化文化理解的声韵训练

诵读是语言艺术与文化精神的双重浸润。四年级教材中的《古诗三首》包含王昌龄《出塞》、王维《鹿柴》等经典,教师可设计分层诵读方案:首先通过平仄标注(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中“明月”为仄起平收),指导学生把握音韵节奏;随后引入历史地图,标注“阴山”“玉门关”等地理坐标,帮助学生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边塞情怀;最后组织“古诗新唱”活动,将《鹿柴》改编为民谣旋律,用现代音乐形式重构古典意境。这种“音韵- 意象- 情感”的三维诵读法,能显著提升学生对文化内涵的解码能力。

革命题材文本的诵读需突出情感张力。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语速变化(前句舒缓低沉,后句激昂有力)与重音强调(“崛起”二字加重语气),再现少年周恩来的家国情怀。课后可布置“给周恩来写信”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阐述新时代少年的责任,实现从语言输入到文化输出的转化。

(三)跨学科整合:拓展文化视野的协同创新

跨学科教学能打破文化认知的单一维度。例如,在《赵州桥》教学中,教师可联合科学课教师开展“桥梁承重实验”,让学生用木条搭建不同结构的模型,验证“敞肩拱”设计的科学性;结合美术课进行线描写生,重点刻画桥身雕刻的“吸水兽”“卷草纹”等传统纹样;最后在语文课上撰写《我给赵州桥设计解说词》,将工程知识、艺术审美与语言表达融为一体。这种“科学- 艺术- 语言”的跨学科项目,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元素的系统性认知。

传统节日教学更适合生活化实践。如学习《北京的春节》后,教师可设计“春节文化周”活动:数学课计算年货采购预算,音乐课学唱《恭喜恭喜》,劳动课制作剪纸窗花,道德与法治课讨论“压岁钱的使用规划”。最终成果以“我家春节”主题展形式呈现,包含手绘年画、民俗调查报告、春节美食照片等。这种全学科参与的节日体验,能使文化传承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

三、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的协同发展

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在《盘古开天地》单元测试中,对“混沌”“开天辟地”等文化关键词的理解准确率提升 37% ;在“古诗新唱”活动中, 85% 的学生能自主分析《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跨学科项目《赵州桥》使学生对传统建筑术语的掌握率从 42% 提高至 79% ,相关写作中文化元素运用频次增加2.3 倍。

(二)创新表达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双向促进

在“春节文化周”活动中,学生设计的“电子红包分配方案”融入“长幼有序”的传统礼仪,获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改编的《墨梅》民谣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 10 万次播放,评论区涌现“原来古诗可以这样学”“为传统文化点赞”等积极反馈。这些成果表明,文化自信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创新实践又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

(三)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当前教学仍存在文化资源开发碎片化、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对革命题材文本的情感引导流于说教,缺乏对历史语境的深度剖析;跨学科项目设计常因学科壁垒导致实施效果打折。未来需构建“教材 - 生活 - 数字”三维资源库,开发基于 AI 技术的文化理解力测评系统,并通过校本教研强化教师的文化阐释能力。

结束语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通过情境创设、诵读体悟与跨学科整合等路径,四年级教学实践已初步实现文化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践行的统一。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课程整合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让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机,为培养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 , 廖琢佳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J]. 格言 ( 校园版 ),2025,(24):20-22.

[2] 李亚萍 .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上旬 ),2025,(0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