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优化布局研究

作者

曾涛

510113198911066515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系统安排,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背景下,乡村土地利用面临新机遇与挑战。乡村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还承载着生活空间、生态维护与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其利用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存在效率低下、功能单一、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乡村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并提出优化布局方案,对提升土地综合效益、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角度看,传统研究多侧重单一功能,缺乏对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的综合探讨;从实践需求看,国土空间规划强调资源统筹与高效利用,乡村土地优化利用是关键环节,准确评价其多功能性有助于协调“三生”空间关系,保障乡村全面发展。

一、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

(一)多功能性内涵

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涵盖了多个维度的功能。生产功能是乡村土地的基本功能,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如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也包括新兴的农村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则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生活功能体现为乡村土地为农民提供居住、休闲娱乐、社交等生活空间。例如,农村的宅基地为农民提供居住场所,村庄中的公共空间如广场、祠堂等是村民进行休闲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生态功能是乡村土地在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方面的重要体现。乡村的农田、林地、湿地等各类土地类型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乡村土地还具有文化功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的村落建筑风格、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等。

(二)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1. 评价方法

目前,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土地利用的各种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获取直观的感性认识。定量评价则借助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乡村土地的多功能性进行量化分析。常见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一套涵盖生产、生活、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加权求和等方法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以反映乡村土地的多功能性水平。数据包络分析法主要用于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有效性,在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中,可以将不同的乡村区域视为DMU,通过分析投入(如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和产出(如农产品产量、生态服务价值、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等)之间的关系,评价各乡村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效率。

2. 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关键。生产功能方面的指标可包括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农产品种类多样性等。耕地面积反映了乡村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基础;农业产值直接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产品种类多样性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丰富程度和抗风险能力。生活功能指标可选取农村居民点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等。农村居民点面积和人均居住面积反映了农民的居住空间状况,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如学校、医院、商店等设施的覆盖比例)体现了乡村生活的便利性和质量。生态功能指标有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土壤侵蚀模数等。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是衡量乡村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土壤侵蚀模数则反映了乡村土地的土壤保持能力和生态脆弱性。文化功能指标可以是历史文化遗迹数量、民俗文化活动频次等,这些指标有助于量化乡村土地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二、基于评价的乡村土地优化布局

(一)布局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

在乡村土地优化布局过程中,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确保生态脆弱区域如湿地、林地等得到有效保护,避免因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而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于水源涵养地周边的土地,应限制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建设活动,以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要注重构建生态廊道,将分散的生态斑块连接起来,促进生物的迁徙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如,在乡村规划中,可以利用河流、道路两侧的绿化用地构建生态廊道,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迁徙通道,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功能协调原则

要协调乡村土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避免出现功能冲突的情况,例如,不能因为过度追求农业生产规模而忽视了农民的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布局农业生产用地时,要考虑到与农村居民点的距离,方便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有机融合。例如,在一些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将传统的民居改造为特色民宿,既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又能传承乡村的建筑文化。

(二)优化布局策略

1. 分区布局

根据乡村土地的不同功能特点,可以将乡村土地划分为生产区、生活区、生态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区等不同功能区。生产区主要布局耕地、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厂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生活区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点,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态保护区重点保护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敏感区域,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文化保护区则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等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例如,在一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乡村,可以划定专门的文化保护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 集约利用

提高乡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是优化布局的重要策略。对于农村居民点,可以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在一些空心村现象严重的地区,可以对闲置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或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如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产出。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园区,引导乡村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结论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优化布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分析乡村土地的多功能性内涵,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把握乡村土地在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基于评价结果的乡村土地优化布局,遵循生态优先和功能协调原则,采用分区布局和集约利用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乡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乡村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不断探索适应不同地域特色的优化布局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楷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思考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43(03):74-76.

[2] 邱海帆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2024,(1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