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研究

作者

黄学文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30

引言: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可降低建筑工程项目能耗,还可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催生绿色建筑工程并助力项目效益实现,通过管理创新为建筑工程行业赋予新动能,也为建筑工程企业指明发展道路。本文拟在分析预应力锚固技术应用优势的基础上,总结其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剖析工程应用实例,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对策,以期为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1.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

1.1 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当前,以绿色低碳、循环利用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深刻影响和重塑建筑业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与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已成为行业共识。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增长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建筑工程管理需要树立全局观念,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1]。此外,人们对健康宜居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建筑如何兼顾品质提升与绿色属性,成为新的课题。面对这些新要求,亟须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难以适 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暴露出诸多局限性。其,传统管理理念较为滞后,更多地关注 、资源利用等缺乏系统认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二 粗放 程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重视不够,能源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 传统 对落后,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不高,难以有效支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这些局限性亟须从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以适应建筑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内涵与创新路径

2.1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

全生命周期理念是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理念,其内涵是将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拆除等全过程纳入绿色管理范畴。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要求,优化建筑布局、形态、结构、材料等,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施工建造阶段要严格执行绿色施工规范,加强材料、能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小化施工扬尘、噪音、固废等环境干扰。运营阶段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能耗的实时监测和动态优化,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拆除阶段则要注重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唯有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实施系统管控,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2 融合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智慧管控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工程绿色管理变革带来新路径。BIM 技术可在设计阶段实现建筑性能的模拟分析与优化,施工阶段可实现进度、质量、安全 成本等的可视 维阶段则可实现设施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和 监测从分项计量走向分层分户,结合智能传感和控制技术,可实现能耗 通过对工程全过程数据的关联挖掘,辅助工程方案优化、质量安全预 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新兴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必将开创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控的新局面。

2.3 注重集成创新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优化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还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集成创新。绿色集成式设计管理强调设计、采购、施工等的一体化集成,在设计源头融入绿色理念,协同各方共同实现绿色目标,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短建设周期。工业化装配式建造模式通过构件部品化生产、现场装配化施工,减少材料损耗,提高施工效率,实现建造过程减量化、清洁化、高效化,是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途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建筑节能改造领域得到推广,通过能源托管机制调动参与方积极性,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存量建筑的节能优化,盘活了巨大的建筑节能市场。集成创新的绿色管理新模式,为建筑工程的绿色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

3.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政策法规保障

政策法规是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首要任务是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等各环节制定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并强化标准在工程建设中的执行力度。同时,要优化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倾斜力度,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建筑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创新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认证、能效测评等制度,加强工程全过程的监管,严格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只有构建起制度完备、执行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才能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快绿色建筑政策制定与落实,夯实管理变革的制度基石。

3.2 构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社会协同机制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多方协同的大管理格局。政府要发挥统筹引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行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企业作为绿色实践的主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将绿色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带头践行绿色施工、绿色采购[3]。社会公众、媒体、社会组织等也要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搭建多元主体对话合作平台,加强供需对接、产学互动、宣传引导,共同营造绿色建筑发展的社会生态。

3.3 加快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持续创新,归根结底有赖于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支撑。要加强绿色建筑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管理、技术、经济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重点培育既懂管理、 又懂技术,同时具备绿色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职称 评定、 研发支持等方面 向绿色建筑领域倾斜,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同时,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各方优势,整合资源,加强协同,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为人才培养、交流、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为绿色建筑管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4]。

4.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

1 某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管理实践

以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为例,生动展现了绿色施工管理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该项目在施工伊始即确立了严格的绿色管理目标,从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现场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系统实施绿色施工管理。在材料方面,优先采用本地化、可再生、低排放的绿色材料,推行材料减量化和循环利用。施工工艺上,采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推广预制装配等绿色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损耗。现场管理上,严格控制扬尘、噪音、光污染,加强施工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降低环境负荷。该项目的绿色管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源能耗显著降低,环境影响大幅减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这一案例启示,绿色施工管理要从技术、管理、意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将绿色理念落实到施工全过程各环节。

4.2 某居住区建筑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实践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成为推动建筑节能的重要抓手。以某居住区为例,在政府主导下,引入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居住区进行了系统的节能诊断与改造。节能公司通过前期能耗测评,识别出墙体、门窗、照明等关键节能部位,量身定制了外墙保温、门窗更换、灯具改造等一揽子节能改造方案。项目实施后,建筑能耗水平大幅降低,节能效果显著,居民舒适度也得到提升。节能效益与改造成本采取分享机制,调动了业主与节能公司双方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项目实施。这一案例表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有效路径,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同时,还需要加强节能改造技术创新,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促进形成可持续的建筑节能市场化机制。

结束语:建筑工程领域的从业者应主动顺应形势,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行业突破与革新的重要方向,积极探索建筑工程管理创新之举并促进绿色建筑工程发展。建筑业需秉持系统思维,因地制宜推进管理模式创新,在新技术赋能下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范式。 同时,还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管理变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专业基础。随着各方共识和行 的不断凝聚,建筑工程管理将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迭代,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建筑空间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楠.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研究[J].居舍,2025,(23):167-169+173.

[2]吴见培.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2):52-54.

[3]李坤月,柳新岭.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5,34(05):175-177.

[4]杨广志. 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6):35-37.

作者简介:黄学文(1997.12-),男 ,汉族,河南辉县,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