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程雅倩

巴城高级中学

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载体,相较于其他学科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势。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散文、小说等文本蕴含着家国情怀、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丰富内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引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承,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素质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给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参考。

一、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涵盖古诗文、现代散文、小说、戏剧多多种体裁的文本,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高中语文教师应深研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作者情感并与其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体会文化的魅力,进而实现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例如,以部编版高二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部分经典论说,包括儒家《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墨子·兼爱》篇。诸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言简意赅、《孟子》的雄辩有利、《庄子》的汪洋恣肆都体现了先秦散文的语言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并结合散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诸子思想的异同,如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儒家的儒道,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仁政思想,通过“上善若水”体现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以及通过“逍遥游”传递精神自由的追求。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解读古诗词中蕴含的孝悌、诚信、责任等道德理念,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二、借助信息化媒介,深化传统文化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化媒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认知。

例如,以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第三单元中《琵琶行》教学为例,为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和唐代社会文化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专业琵琶演奏家演奏的《琵琶行》配乐,并播放琵琶构造和演奏技法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本中急雨、私语等对应的音色变化,感受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金银器、服饰等实物图片或 3D 模型图,对应文本中钿头银篦、罗裙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唐代的物质文化。播放纪录片《大明宫》中唐代长安市井生活片段,展示唐代歌妓的生存状态、商人的社会地位等,引导学生理解琵琶女命运悲剧,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化文化理解。

三、拓展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结合当前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设计多样文化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参与、感受、创造,真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拓展文化活动让文化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进而实现文化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例如,以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第一单元中《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本文蕴含青春理想、家国情怀等文化主题,教师可围绕这一主题拓展文化活动。在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教师可组织“青春与国家”诗词朗诵会,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朗诵会核心,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体现“青春理想、家国情怀”的传统诗词,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辛弃疾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等等,组织学生开展朗读会。活动中,学生需解读文本背景,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自主设计朗诵形式,并制作 ppt 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语言韵律种感受青春和家国的关联,理解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通过能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和审美能力。

结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发挥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敏晴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探析 [J]. 天南 ,2025,(04):211-213.

[2] 尧建兴 .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J].河南教育 ( 基教版 ),2025,(Z1):70-71.

[3] 刘云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 [J]. 吉林教育 ,2025,(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