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王倩
银川北塔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举办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其内核以人文性、审美性与伦理性为支点,渗透于语言符号与精神世界的交互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经典文本、汉字文化等,承载着“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家国同构”的伦理自觉。如《诗经》的比兴传统暗含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文言章句的炼字艺术传递含蓄蕴藉的东方美学,经典散文中“黄河”的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白杨树”的团结上进、不屈不挠,凝结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密码。文化基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藏于语言载体中,包含对生命境界的求索,又指向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其传承并非简单的知识复现,而是通过激活文本中的精神触点,使学生在与古人的情感共鸣、智慧对话中完成文化认同的深层建构,为语文教学提供兼具历史厚度与现代温度的价值根系。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基于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活动
开展小组互动讨论活动。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此,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小组互动讨论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产生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想法,锻炼思维能力。比如,教学《〈礼记〉二则》,教师设计“结尾引用《兑命》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文中的‘教学相长’有什么内涵”等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深入地挖掘“古代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礼记》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品读经典名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互联网时代,有趣的网络游戏与社交平台,吸引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而我国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精神理念可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启发。为此,在“互联网 + ”视角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要发挥经典名著的作用,将之引入初中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深度品读与赏析经典名著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滋养,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达到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例如,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香菱学诗》节选自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学习此课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中的有关片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通过香菱拜林黛玉为师,林黛玉指导她品读杜甫、王维等名家诗词学习创作诗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的品读兴趣。同时,也可学习香菱在作诗失败后不放弃,而是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终于作出好诗的精神,还可以感受林黛玉不嫌弃香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品读其他经典名著,从而利用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推动学生精神和思想的不断升华。
(三)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
初中教材收录了很多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章和诗词,教师可以提取节日主题,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节日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同时学习知识。以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该词作于北宋丙辰年的中秋节,教师在教学该词时,可以围绕中秋节这个主题上网搜集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和习俗。教师可以讲解:在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因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节;人们会在此夜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然后,教师可以上网搜集一些中秋节主题的视频,截取其中片段放映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教师通过创设传统节日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感受,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四)重构评价体系,引导文化价值内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初中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建立涵盖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实践应用三个维度的评估框架,采用课堂观察记录、主题实践报告、反思性写作等形式,动态追踪学生在文化理解深度、价值判断能力、行为转化意愿等方面的成长轨迹,以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价值内化闭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育当中渗透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这个阶段处于青少年道德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课程这一核心平台开展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迫。教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承担着把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学科教学的重任,以此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塑造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能加强个体的文化修养,而且对于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慧 .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以《乡愁》教学为例[J]. 格言(校园版),2024(15):26.
[2] 许朝辉 . 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周刊,2024(15):98.
[3] 张苹 . 以语文课程为载体探传统文化之魅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J]. 天津教育,2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