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的角色定位与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赵星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三全育人”的背景下,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制度作为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行。其优势在于发挥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贴近学生的特点,将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职业规划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然而,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对班导师的角色定位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明晰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的角色定位,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路径,成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育人质量的关键课题。

1.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的角色定位

(1)职业规划引航者

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引航者。他们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前沿的职业洞察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路径,助力学生抢占职业发展先机。此外,班导师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抓手,通过企业案例剖析、行业榜样示范、职场模拟训练等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恪守职业道德的职业品格,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牢筑根基。

(2)校企合作衔接者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职教改革中,高职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衔接者。搭建起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桥梁。一方面,班导师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教学案例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校内便能了解专业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协调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实习指导,与校内教师形成“双师共同育人”,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与实效性。

(3)创新创业培育者

在产业变革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双重驱动下,高职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同时也兼有创新创业培育者的使命。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剖析、创业先锋故事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班导师可依托自身科研与行业资源,带领学生参与“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以赛促学提升实战能力,助力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成长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角色认知存在偏差

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部分专业教师对班导师角色定位认识不足。受传统教学思维惯性影响,将工作重点局限于学业指导,忽视职业素养培育和校企合作等重要职责。这种认知局限弱化了班导师在校企资源对接、实习就业指导、企业项目引入等产教融合实践中的桥梁作用,使得育人过程与产业需求出现脱节,难以充分发挥班导师在高职特色育人体系中的多元价值。

(2)协同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其协同机制建设仍存在显著短板。其一,校内各部门之间未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存在权责划分模糊、信息壁垒等问题;其二,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生产安全等考量,参与学生实习指导、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足,未能形成深度育人共同体;其三,学生在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彰显,其自我管理及规划能力未得到充分激发,在实践、校企互动环节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协同育人效能的提升。

(3)制度保障不完善

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专业教师兼职班导师的制度保障体系仍存在结构性缺陷。其一,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闭环;其二,激励机制效能不足,呈现“弱驱动”特征;其三,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滞后,培训体系存在显著短板。这些制度性缺陷已成为制约班导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与育人效能释放的关键瓶颈。

3.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协同育人路径

(1)完善制度建设,明确角色职责

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制度体系。首先,制定工作条例,通过细化核心职责,明确班导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权责边界,避免工作重叠与管理盲区。其次,建设科学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表层指标,将学生职业资格获取率、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等纳入考核范畴,并与教师绩效考核绑定,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统一。最后,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优秀班导师”专项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者给予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同时,将班导师工作成效折算为教学工作量,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的重要加分项,通过物质激励与职业发展双通道,充分激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内动力。

(2)深化校企协同,整合育人资源

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构建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协同育人新格局,需以校企协同为突破口,实现育人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首先,全面推行校企双导师制,通过建立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担任校外班导师的常态化机制,与校内专业教师形成优势互补。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企业真实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融入课程体系;在实习实训环节中,联合开展项目化教学与岗位实践指导,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其次,着力打造校企共育平台,通过平台化运作,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提升职业能力,同时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性育人生态。

(3)加强专业培训与能力建设

为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的协同育人效能,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培训与能力建设体系。首先,针对职业教育特色与班导师岗位需求,系统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样化形式,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企业管理理念等专题内容,确保教师育人理念与产业发展同步。其次,建立“老带新”帮带制度,遴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优秀辅导员及企业导师,与新任班导师结成帮扶对子,实现育人经验的精准传递。此外,定期组织班导师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成功案例与创新做法,在思想碰撞中激发育人智慧,形成“以学促干、以研提质”的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班导师队伍。

4. 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明确角色定位、深化校企协同、优化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实践困境,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未来,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专业教师班导师与企业导师、辅导员等多方主体协同合作,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琼 . 刘雪雁 . 王华 . 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的工作体会 .[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7

[2] 唐威 . 班导师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大学.2020.12

[3] 赵春梅 . 霍丽 . 李玉玲 .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 广州化工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