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数学代数几何学习差异探究

作者

马玉瑛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第一中学

代数以符号运算和逻辑推理为核心,强调规则的灵活运用;几何则依赖空间想象与直观感知,注重图形的动态变化与性质推导。学生在代数学习中常因符号抽象、规则复杂而感到困惑,在几何学习中则可能因空间想象不足、图形变换难以把握而陷入瓶颈。认知负荷理论指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有限,当任务难度超过其处理能力时,认知负荷过载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一、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降低代数学习的内在认知负荷

代数学习依赖符号操作和逻辑推理,其知识本身是结构化的。学生常遇到的问题是知识零散、规则混淆,增加了认知负担。举个例子,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有配方、公式、因式分解等。学生若不清楚每种方法的适用场合,选择时会犹豫不决,白白消耗认知资源。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对此至关重要。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模块。思维导图、概念图是实用工具。代数知识可以按“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这条主线组织起来。学习“二次函数”时,联系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就很有必要。观察“函数图像—方程根—不等式解集”的对应关系,能帮助学生看清二次函数的本质。讲解代数规则的背景同样重要,避免死记硬背。教乘法公式“ (a+b) ² τ=a ² +2ab+b ²”时,借助几何图形(例如切割正方形)来展示推导过程是有益的。这让学生明白公式不是空洞的符号组合,它反映了实在的几何关系。这种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脑中构建稳固的知识框架,减少认知负荷。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笔记也很关键。课堂知识需要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网络。学生在笔记里可以用颜色区分概念、公式和例题,用箭头标记知识间的联系。这种主动加工的过程,能促进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使代数知识从临时的理解转变为稳定的认知图式,最终降低学习时的认知负担。

二、设计分层递进教学任务,调控几何学习的外在认知负荷

学生在几何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存在一定障碍。在处理图形的运动变化以及进行性质证明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多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教材中的图形呈现形式多为静态,以“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这一结论的证明为例,需要借助辅助线来实现“平移、旋转”操作。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即便知晓结论,却难以理解得出该结论的具体推理过程。为有效控制几何学习中源自任务本身而非知识本质的额外负担,一种可行的策略是对教学任务进行分层设计,逐步增加难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第一层任务目标明确,旨在帮助学生识别基本图形,掌握其基本特征。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或“绘制不同类型的四边形”等活动,以达成这一目标。第二层任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图形的性质,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论证。通过安排“折纸、拼图”等实践活动,学生有可能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这一性质。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阐述发现过程及结论成立的依据。第三层任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的图形问题。例如,设计“用最少的长方形拼出指定图形”这类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其答案并非唯一。学生在动手拼组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图形的拆分与组合方式。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任务安排方式,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切入点,避免了采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的弊端。当学生完成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任务时,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有效减轻因任务难度过高而无从下手或任务过于简单而产生的额外负担。

三、融合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体验,提升相关认知负荷的转化效率

在代数与几何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时常遇到困难,有效的认知资源投入常常难以转化为稳固的记忆,这个问题值得关注。相关认知负荷的转化效率不高,直接制约了学习的深度。具体表现是,学生缺乏合适的工具支持。比如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需要手动从表格数据绘制图像,这件事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结果是对函数的核心特征理解不足。再比如处理几何证明题,学生尝试添加辅助线,有时位置不合适,导致反复尝试调整,整个解决问题的效率因此下降。融合信息技术改进学习过程,被认为是提升这种认知资源转化效率的一个关键方法。代数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十分明显,它能帮助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跨越,从关注数值计算转移到理解图像表达。借助类似 Desmos 的函数绘图工具,学生可以直接输入函数表达式,立刻看到对应的图像变化。修改函数的参数,比如系数或者常数项,其单调性或者对称性这类性质的变化立刻变得十分直观。这种将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的途径,有效建立了函数与图像之间的直观联系。它减少了符号过于抽象带来的额外心智负担。这件事值得补充,教师还可以安排特定的课堂活动,例如设计一种函数图像猜谜游戏。游戏规则可能是只给出图像的部分关键信息,像是顶点位置或者坐标轴交点,学生则需要据此推断出完整的函数表达式。此种逆向推理的过程,作用在于深化学生对函数性质内在联系的认识。这种带有游戏元素的做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其结果就是,学生会更愿意主动投入心智资源,去进行必要的知识构建活动。几何学习同样可以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融入。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代数与几何学习的差异源于知识特点与认知负荷类型的不同。代数学习以符号运算和逻辑推理为核心,其内在认知负荷主要来自知识碎片化与规则混淆;几何学习依赖空间想象与直观感知,其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源于图形动态变化与性质推导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周阳 . 单元整体视角下初中数学代数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以七年级“代数式”单元为例 [J]. 华夏教师 ,2025,(15):38-40.

[2] 邢成云, 王尚志. 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代数推理的思考[J]. 数学通报 , 2024,63(10): 17-21+61 .

[3] 王恒旺 . 初中生数学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以“完全平方公式”教学内容为例 [J]. 亚太教育 , 2024,(1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