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生产管理
周天芮
重庆渝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400010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的规模由企事业单位建筑物的规模及用电量级决定,且建筑物的特性决定了项目建设运营中的安全风险和化解难度。当前,分布式光伏项目竞争呈白热化状态,小规模项目建设难以匹配到优良的施工队伍。因此,分布式光伏建设多采用项目外包管理模式,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采用“以我为主”的监督管理方式,分布式光伏生产经营纳入火电厂一体化管理体系。然而,也暴露出一系列安全生产问题,如设计与施工环节不规范、电气设备运行隐患、运维体系不健全以及极端天气导致的风险等,这不仅影响了电站的稳定运行,也可能对社会用电安全造成威胁。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生产的风险评估与防控
1. 安全风险识别与分类
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风险涉及多个环节和层面,需进行系统识别与分类,首先技术性风险,光伏组件、逆变器及支架质量不达标导致设备故障。尤其电气线路短路、接地不良及过载运行可能引发火灾。其次是管理性风险,很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运维人员培训不足,缺乏规范操作与应急处理能力。还有环境性的风险,例如自然灾害(雷击、暴雨、冰雹等)对设备安全构成威胁。如果周边施工、鸟害或植被覆盖可能影响设备运行。
2. 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评估分布式光伏电站安全风险,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采用 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通过对各环节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进行精准识别,分析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与发生的概率,划分风险优先级。再运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事件按照可能性与严重性进行二维分类,明确高、中、低风险等级。通过指标体系构建,例如设备安全指标,组件的完好率、逆变器的故障率、电气线路的安全隐患数量。管理安全指标,安全制度的覆盖率、巡检的频次、应急预案的完善度。环境安全指标,极端天气影响的频次、环境隐患监测的覆盖率。
3. 风险防控措施
针对识别与评估的安全风险,提出技术、管理及政策层面的防控措施,例如,技术层面,通过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组件的电压、电流及是否温度异常。并配备储能设备和防雷、防火设施,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推广标准化施工与设备选型,降低技术层面的风险。
其次,管理层面,通过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并制定规范化的巡检、维护和应急预案体系,确保风险可控。开展定期培训与安全演练,提高运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
1. 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预防为主,通过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主动防范事故的发生。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施工、运行到运维,形成全流程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并建立安全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不断的优化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责任明确制,将企业、施工单位、运维团队及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
2. 管理体系构建路径
为了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生产,应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管理体系,首先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企业内部积极建立安全管理部门或岗位,明确总经理、安全主管及各施工、运维岗位的安全职责。完善形成企业、施工方、运维方、监管部门的多层次协作机制。其次加强制度建设与标准规范,制定安全的管理制度,包括施工安全规范、巡检维护规程、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程序。严格推行标准化施工及运维流程,确保设备安装、接线、并网和日常维护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通过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平台,积极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对组件电压、电流、温度及逆变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再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建立隐患预警与分析系统,实现远程管控和风险预警。并建立安全事故数据平台,实现风险追溯和管理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电力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价优势和政策优惠势必加速推出。在“双碳”目标战略引领下,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日益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完善政策法规、强化企业安全责任、提升技术手段与运维水平,是确保光伏电站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措施。随着国家电力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价优势和政策优惠势必加速推出。未来,随着分布式光伏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构建科学、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霖东 , 曹铮, 李学刚 . " 双碳" 目标下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生产管理 [J]. 电力安全技术 ,2022,24(11):12-16.
[2] 余敏 . 双碳目标下风光氢储能源系统联合运营优化管理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 ),2024.
[3] 赵磊 . " 双碳 " 视域下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J]. 广东安全生产技术 ,2024(1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