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和育理念下小学思政“四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

白建国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七小学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思政课教学效果成为重要课题。和育理念强调和谐共生、全面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基于和育理念,构建“四行”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情境辨行、明理悟行、释疑导行、全域践行四个教学环节,探索小学思政教学新路径。有效解决了德育工作中知行脱节的问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七小学开展实践,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收集数据,分析模式实施效果,为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和育理念与小学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和育理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 和合 " 思想,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这一理念与小学思政教育在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育理念为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以及教学环境的和谐创设。

小学思政教育承担着启蒙道德情感、培养政治认同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和育理念的融入能够有效缓解传统思政教学中存在的说教化、单一化等问题。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入脑入心。同时,和育理念强调的 " 知行合一 " 与思政教育注重实践的特性不谋而合,为“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二、“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四行”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和育理念指导下构建的小学思政教学新范式。该模式包含四个相互衔接、循环上升的环节:“情境辩行”侧重价值引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明理悟行”强调“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体悟,注重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判断是非,进一步明白道理;“释疑导行”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进一步明白道理,引导行为;“全域践行”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紧密联系,注重实践体验,促进知行转化,实现行为内化。

模式构建基于三大理论支柱:一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和学习的情境性;二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突出实践在认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三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注道德判断能力的阶段性提升。“四行”模式将上述理论有机整合,形成 " 价值引导 - 合作学习 - 反思内化 - 实践体验 " 的完整学习闭环,为小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系统支持。

三、“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辨行:问题链驱动的道德觉察机制

情境辨行环节强调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确立了三个基本原则:首先," 境 " 中有 " 魂 ",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 " 诚实守信 " 主题教学中,创设 " 朋友犯错是否应该揭发 " 的两难情境,通过 " 行为选择 - 后果分析 - 准则判断 " 的三阶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其次," 境" 中有" 情",注重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通过展示塑料袋填埋实验,建立 " 污染源 - 生态影响 - 行为改变 " 的认知链条。最后," 境 " 中有 " 技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情境感染力。在教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运用塞罕坝治理的时空对比影像,实现生态理念的可视化呈现。

在具体实施层面,我们开发了三种情境创设策略:第一,问题情境策略。采用 " 渐进式提问法 ",如《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中,从" 放假安排 " 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逐步延伸至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层议题。第二,生活情境策略。设计 " 环境小调查 " 等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记录社区污染源分布情况,建立理论与现实的联系。第三,多媒体情境策略。开发 AR 污染模拟程序,动态展示生态破坏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明理悟行:双线融合的价值内化路径

价值内化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促进学生价值内化,既需要通过认知层面的引导,也需要借助情感层面的激发,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线融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以及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明辨是非,深化对道德规范与法治观念的理解。

在认知层面,采用 " 精准讲授法 ",通过典型案例阐释抽象概念。例如用邓稼先事迹来诠释 " 爱国是立德之源 " 的深刻内涵。在情感层面,设计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如组织 " 空气质量监测 "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环保部门的工作流程,深化理解。同时,开展 " 寻找身边英雄 " 等主题活动,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再如,在教学“尊重他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也能促进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为确保价值引领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三级实践育人体系:校内实践方面,创设 " 法治小法庭 " 模拟系统,引导学生处理校园纠纷案例;校外拓展方面,与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合作开发 " 重走长征路 " 研学课程;家校协同方面,设计 " 家庭环保日志 " 追踪记录表,形成教育合力。这种立体化的实践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从" 知" 到" 行" 的转化。

(三)释疑导行:“三级辨析”支架构建策略

释疑导行是思政课上课之本。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现象层、价值层、方法层的“三级辨析”支架,通过“现象—价值—方法”的逐层递进,引导学生从表象认知深入到价值认同,最终落实到具体行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搭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辨析平台,借助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强化价值引领。同时,在辨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一是辨析现象,提高认识。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辨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根据事例,解决问题。使学生从现象中认识到本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目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例如,针对网络热点事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识别其中的价值取向,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再比如,在讲述长征精神时,可以通过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奋斗意识。通过深入剖析这些事例背后的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坚持理想、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品格的一部分,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

二是辨析价值,明晰方向。在多元价值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观念的交织与冲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辨析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作出正确道德判断,形成情感共鸣,明确前进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现实生活,通过亲身经历与社会现象的对照,形成价值判断与道德抉择的能力。例如,在探讨诚信问题时,可以设置模拟情境,如考试作弊、商业欺诈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从而深刻理解诚信的价值与意义。

三是辨析方法,指导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路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辩论赛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增强价值认同。通过动手操作和思维碰撞,学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还能在互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协作,提升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习惯,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在“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制作分类垃圾桶模型、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实践,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环保的意义与责任。通过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养成了自觉参与环保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知、体验和实践中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行为的转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知行合一意识的持续培养,

通过“三级辨析”支架的构建,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成长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平台。

(四)全域践行:三维评价促进行为固化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价值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实践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上的协调发展。在评价内容上,应注重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全面考察,不仅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重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价值选择。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与家长反馈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网络,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同时,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通过动态记录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道德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调整与改进自身行为。在评价机制的设计中,要突出激励导向,使学生在获得认同与肯定的同时,激发其内在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不断强化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从而逐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设立“道德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进步轨迹,通过定期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与自我改进的意识。同时,通过“道德成长档案”的动态管理,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与引导方式,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要把思政教学评价与学校“和润 5+X ”评价体系有效融合,将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多维联动的评价模型。通过 AI 赋能,采集学生在各类场景中的行为数据,形成可视化成长画像,实现评价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挖掘学生成长规律,为其提供动态的发展路径与针对性的提升建议。在多方协同推动下,使德育真正融入育人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断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根基。

四、“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四行”模式展现出显著成效。问卷调查显示, 92% 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上思政课,课堂参与度提升明显。在核心素养方面,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指标均有提高,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道德困境时表现出更成熟的思维方式。家长反馈也证实,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善,更愿意主动承担家务、关心家人。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原先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找到兴趣点;内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逐渐增强自信。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参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显著提升,多位教师的思政课例在区级评比中获奖。这些成效验证了“四行”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之,本研究构建的和育理念下小学思政“四行”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证明其在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将和谐教育思想与思政教育特点有机融合,形成系统化、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张华 . 和合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创新 [J]. 教育研究 , 2020,41(5):78-85.

[3] 李明 . 小学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1,10(3): 56-60.

[4] 王静 . 体验式学习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9,39(22): 45-48.

[5] 陈刚 .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政教学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42(1): 32-36.

[6] 刘芳. 核心素养导向的思政课堂教学策略[J]. 中小学德育,2021,6(4): 23-27.

[7] 王晓燕 . 情境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 56-61.

本文系宁夏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为 JXKT-JC-0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