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分析在化工企业非常规作业的应用与研究
王佳熠 尉峻睿
1101031989****151X;1426011996****1351
引言
近年来,由于化工企业的非标准操作(如设备维修、特殊工艺操作、应急救援等),由于其复杂性和变异性、风险大,对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动监控方法效率低、主观,安全风险大,已无法适应现代化要求。机器可视化分析是一种新型智能检测方法,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可以实时监控工作环境并识别异常,从而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自动化性。
一、机器视觉分析在化工企业非常规作业的应用
(一)在设备维修与保养作业中的应用
在化工企业进行设备维修时,对其进行计算机视觉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拟采用高精度的工业相机、红外热像仪等设备,通过对设备的形貌、温度等参数的测量,结合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对设备磨损、锈蚀、变形等异常状态的识别。在反应堆、管道阀门等关键设备的周期性维护过程中,利用对历史数据的自动比对,能够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微裂纹、漏损,避免突发性失效。另外,在维修时,利用可视化的操作臂,可协助拆解及标定精密零件,降低人工误差。该系统具有 24 小时全天候无接触、高效率、高效率的特点,能有效地提升设备维修的精度和时效性,降低因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
(二)在特殊工艺操作中的应用
在工业过程中,一些特殊过程(例如高温高压反应、危险化学品合成等)对其运行精度和运行环境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机器视觉分析技术能够对工艺参数及反应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特定工艺进行智能化支撑。比如,利用可视化技术对物料的颜色、泡沫高度以及在反应器内的搅拌进行实时的控制,并利用图象分析等手段来判断反应的进行。通过可视化传感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产品的结晶度和液面,为产品的生产工艺提供参数。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拟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危险货物进行自动识别,并对其进行组分检测,从而避免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混料事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在保证生产过程中,减少了与操作人员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性和产品的质量。
二、机器视觉分析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适应性问题
在非常态作业条件下,机器视觉分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化工生产环境复杂多变,具有腐蚀性气体,高温高压,粉尘弥散,光照不稳等诸多不利因素,极大地降低了视觉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环境恶劣的环境中,如防护屏,光学镜头等。容易被化学侵蚀,造成成像质量的降低;在高温下,电子部件会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与此同时,尘埃与蒸气会将光线分散,从而使得影像变得模糊或变形。另外,在化工装置中,因其金属面的反光,使得装置布置得过于紧密,容易形成“视觉盲区”,同时也增加了成像与处理的难度。目前部分工业视觉装置虽具备防护功能,但在苛刻工况下长时间稳定工作还存在着技术瓶颈,亟需研究与优化腐蚀等特殊视觉系统。耐高温,防尘,防爆,有效消除外界干扰对影像品质的干扰。
(二)系统成本较高
当前,由于设备的配置、维修费用较高,制约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首先,高技术工业相机、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扫描仪等重要的硬件设备造价较高,尤其是抗爆防腐等特种设备造价较高。其次,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图像处理,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以及相应的软件设计与优化,都是不可忽略的开销。另外,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的维修(如清洗镜片、标定传感器、软件升级等)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小化工企业由于前期投入大,后期维修费用高,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虽然从长期来看,机器视觉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工成本、提升生产力,但是其对短期的投入却是巨大的,所以急需对其进行标准化,以降低整体成本。模块化的装置,规模化的应用。
三、应对策略
(一)提高机器视觉设备环境适应性
在硬件方面,选用抗腐蚀的金属材料,安装工业防爆防尘罩,选用耐高温的光学镜头及传感器,保证其在苛刻工况下的稳定性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融合可见、红外、激光等多种光学传感技术的多波段成像方法,解决光照不足、环境干扰等问题。在软件层次上,研究去雾、去噪、反反射等算法,消除外界干扰。其次,通过构建环境参量与影像特性的关联模型,使定标符合现实需求,并对获取与处理策略进行动态调整。最终,通过软硬件深度融合,使其在复杂环境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为非常规化学品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优化系统成本
在硬体上,推动工业摄影机、影像感测器等重要元件的国产化,以达到量产的目的,以减低购置费用;开发模块化,可重构的硬件体系结构,使其能够灵活地进行功能的配置与扩充,避免了重复的投资。在软件层次上,通过建立开放的算法库,规范界面,降低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将云计算与周边计算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计算资源的分配,降低对局部设备配置的要求。在项目执行中,可采取分步实施策略,并根据检验结果将其推广到重点工程中的重点工程,从而对初期投入进行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机器视觉 + 服务”的新业务模式,通过租赁、按需支付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双轨”的方法,即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优化来减少全系统全寿命周期的费用。
结束语
机器视觉化是一种新兴的化工企业非常规作业方式,是提升作业安全与智能水平的一种新方法。本项目以装备维修、特种流程、应急救援为背景,对现有环境适应性、系统开销、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 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机器视觉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广泛的应用。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培训、使用等多方面的协作,完善相应的技术规范,促进核心装备国产化,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促进机器视觉在化学工业中的更多应用。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中国化学工业的总体安全性,推动中国化学工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变,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指出,必须把技术创新和安全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创新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保证化学工业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昌俊, 付楚雄. 机器视觉在特种设备上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025,(02):65-66.
[2] 詹赵锋, 吴震宇. 基于机器视觉的碳纤维取向检测算法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 ,2025,42(02):55-57.
[3] 段宇赫 , 安锋 , 戴久淳 . 基于机器视觉的绿化塑形机器系统分析 [J]. 中国信息界 ,2024,(04):10-12.
[4] 孙野 , 张凯 , 廖相巍 , 赵东伟 , 赵成林 , 陆志豪 . 基于机器视觉的废钢智能管理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J]. 冶金自动化 , 2024,48(S1):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