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引领幼儿园保育教育新航向的实践探索

作者

赵晨

河南省新乡市中国人民解放军31679 部队幼儿园 河南 新乡 453002

     

一、引言

教育部2022 年正式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核心政策。这一纲领性文件把“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首次构建起以过程质量为核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体系,其核心要义在于其引领力,清晰描绘出高质量保育教育的图景,引导幼儿园把评估当成自我审视、持续优化的机会,使教育者深入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保育教育实践发生深刻变革。

二、《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影响

(一)重构质量评价导向,推动保育教育从“硬件达标”转向“过程优化”

《指南》首次确立了以“过程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框架,扭转了传统评估中重设施投入、轻教育过程,重显性结果、轻发展内涵的倾向,明确提出要把评估焦点放在师幼互动、活动组织、游戏支持等动态教育过程上,强调借助持续性班级观察真实捕捉教育现场的质量。这一转向促使幼儿园摒弃“小学化”“表演式”教学,而开始关注幼儿在游戏与生活中的主动探究、个性化表达及社会性发展,推动保育教育从“环境达标”这种表层建设,向以“幼儿体验与发展”为核心的实践优化深化。

(二)强化教师专业自主,促进教育实践从“外部约束”转向“内生发展”《指南》创造性地提出“自我评估常态化”机制,要求幼儿园建立集体反思、主动诊断的教研文化,引导教师从被动接受检查变为主动反思教育行为。在评估内容方面,突出“儿童为本”“游戏为基”等原则,要求教师基于持续观察解读幼儿需求,并灵活调整课程实施策略,从而将评估标准内化为教师的专业自觉。这一以评促思、以评促研的机制为教师专业自主权和创造力的释放提供了制度土壤,使教育实践从依赖外部规范转变成内生性质量提升循环。

三、以《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导向的园所保育教育改革路径

(一)构建“过程 - 发展性”质量评估体系,以科学评价引领教育实践转型

《指南》明确提出要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的倾向,强调通过常态化自我评估与持续性班级观察实现质量提升。园所改革的首要方法就是构建以过程质量为核心的动态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评估焦点从静态的设施配备转到动态的师幼互动质量上,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班级观察,深入剖析教师支持幼儿学习的策略、环境与材料的回应性以及幼儿在游戏里的经验构建过程。

以师幼互动评估来说,重点不在简单量化互动频次,而是考查教师是否建立平等尊重的对话关系、能否敏锐识别幼儿探索中的学习价值,并且拓展其经验。园所要强化自主评估能力,每学期对保育教育全环节开展自我诊断,通过集体反思深入探索问题根源,并制定阶梯式改进计划。外部评估则需侧重于提供专业支架,随机抽样班级进行观察,以对话式反馈引导园所将评估转为内生发展动力。这种“评估即成长”的范式能够促使保教实践从“完成任务”变成“研究儿童”,从“依赖标准答案”变为“创生教育智慧”。

(二)创设“赋权- 浸润式”学习生态,重构环境与课程的实施逻辑

《指南》将环境创设与教育过程列为质量关键维度,要求环境要“有助于幼儿学习探索”,且活动要“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改革的第二条路径是打破传统高控制、割裂的保教模式,构建以儿童主体性为核心的浸润式学习生态。在环境方面,不能再局限于“装饰性布置”这种思维,而要努力打造开放、低结构并且充满自然野趣的空间。玩具材料要丰富、可组合并且符合文化适宜性,而不能过度结构化,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直接操作中发展复杂思维。

在课程实施方面,一日生活节奏需重新构建,同时教师要被赋予灵活调度时间的自主权。零散的游戏时间应整合为深度探究单元。在此基础上,需摒弃预设固定的活动流程,并向“观察 - 解读 - 回应”这种生成性课程逻辑转变。教师则需持续记录幼儿表征行为、分析幼儿兴趣与认知冲突以动态调整环境和活动。

(三)培育“反思- 支持型”教师队伍,以专业自主激活质量内生动力

教师是过程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力量。《指南》提出要“注重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同时将“激励机制”列为关键指标。改革的重点在于构建能激发教师主体性的专业成长支持系统。其一,革新教研机制,从“理论灌输”变为“实践反思”,以驻班式教研为依托,如连续半日跟岗。同时,需聚焦真实存在的困境,如幼儿游戏里的社交冲突、学习停滞等,通过递进式提问引导教师形成“观察- 分析- 支持”的专业思维链。

园本教研需基于实践中的问题,如师幼互动时对话质量、自主活动中的时间管理困难等,鼓励教师经行动研究得出策略。同时要重塑管理文化,加强情感支持和专业赋权,转变园长考核导向,将日常保教实践成果作为激励关键,以增强教师的专业话语权。这一路径说到底就是把教师从“执行者”解脱出来,转向“研究者”,让其专业自信在实践中扎根。

结语

《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园所改革提供了理念坐标与实践框架。三条路径相互交织,其中科学评估是改革的“导航仪”,学习生态重构是实践的“主战场”,教师专业觉醒则是可持续的“发动机”。唯有坚持儿童立场、系统推进,方能将《指南》精神转化为真实的幼儿成长福祉,最终实现学前教育从“量”到“质”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 华爱华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实践要义 [J]. 江苏教育研究 , 2023(9):10-14.

[2] 刘燕翔 . 正确解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有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J]. 2024.

[3] 李雨涵 . 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实施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评价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D]. 扬州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