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Walk”解锁城市文化记忆
姜慧 孙英
青岛市崂山区行远学校 266071
青岛,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既有浪涛拍岸的壮阔,也有红色基因的深沉。作为中国近代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青岛见证了中国海洋事业的起步与奋进;作为承载深厚红色记忆的热土,海岸路 18 号早期党组织机关旧址、李慰农公园等红色地标,镌刻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大思政课”建设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双重指引下,如何将红色文化、海洋教育与城市记忆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过去一学期,我们依托城市文化研究性学习课程,创新开展“红色海洋 City Walk”实践活动,通过“探红迹·观蓝海”“绘红卷·融蓝韵”“传红魂·兴蓝业”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创作中感悟精神、在传播中践行使命,实现了红色教育与海洋教育的协同育人。
一、探红迹·观蓝海:文化寻根与海洋认知的双维觉醒
“City Walk”的核心在于“行走中的学习”,而青岛的独特之处在于红色基因与海洋文化的天然交织。我们突破传统红色景点参观的单一模式,将红色地标与海洋文化场景串联,构建“陆地红色印记 + 海洋历史脉络”的双线研学路线,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同时完成“红色寻根”与“海洋认知”的双重启蒙。
(一)红色地标中的海洋记忆挖掘
青岛的红色历史始终与海洋紧密相连。在海岸路 18 号早期党组织机关旧址,学生们了解到 1923 年中共青岛支部在此成立的史实,通过史料研读发现,早期共产党人在领导工人运动时,曾利用青岛港的地理优势开展地下工作——1925 年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中,党组织通过码头工人秘密传递罢工指令,海洋成为革命斗争的“隐形通道”。在李慰农公园,我们特别邀请党史专家讲述李慰农的“海洋故事”:这位青岛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人,曾在《青岛公民报》发表多篇文章,呼吁“收回青岛港主权”,其革命活动始终围绕“保卫海疆、争取民利”展开。
在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学生发现了一组特殊的展品抗战时期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使用的木船模型。讲解员介绍,这支1944 年成立的武装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前身之一,他们曾驾驶木船在胶州湾与日军周旋,用“土办法”保卫海防。学生们从这些细节中意识到,青岛的红色历史不仅是陆地斗争的记录,更是一部“以海为战场、以船为武器”的抗争史。
(二)海洋场景中的红色精神延伸
我们将研学路线延伸至青岛港、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青岛海洋科技馆等海洋文化场所,引导学生从海洋视角重新解读红色精神。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学生们看到全球领先的无人集装箱码头作业场景,讲解员对比了 1922 年青岛港回归时仅能停靠 3000 吨级船舶的屈辱历史,与如今“超千万标箱”的世界级大港成就。通过“百年港口变迁”的对比,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内涵——正是革命先辈的奋斗,才为今日的“海洋强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绘红卷·融蓝韵:美育赋能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表达
“绘红史”环节是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思考的关键一步。我们在传统手抄报、绘画的基础上,融入海洋元素与跨学科思维,鼓励学生以“红色精神为魂、海洋文化为韵”进行创作,让艺术表达成为连接红色教育与海洋教育的纽带。
(一)主题创作中的双元素融合
学生们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红 + 蓝”特征。《跨越百年的守护》中,左侧是李慰农在码头演讲的黑白剪影,右侧是现代海军战士在青岛舰上站岗的彩色形象,中间以蓝色海浪连接,象征“从争取海疆主权到守护海洋安全”的精神传承。《青岛港的红色密码》用时间轴串联起 1925 年罢工工人的木牌标语、1949 年青岛港解放时的欢呼场景、1978 年改革开放后的首艘外贸货轮、2023 年自动化码头的智能机械臂。
更具创新性的是“海洋生物红色隐喻”作品。学生发现,海洋生物的生存智慧与革命精神存在奇妙共鸣:海带的“扎根精神”如同共产党人在基层的坚守,珊瑚的“集群生长”恰似团结奋斗的力量,金枪鱼的“逆流而上”堪比革命道路的艰辛。系列漫画《海底红色课堂》,用拟人化的海洋生物演绎青岛党史故事,如“章鱼信使”传递罢工情报、“鲸鱼船队”运送抗战物资。
(二)跨学科学习中的能力提升
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实现“做中学、学中悟”。在绘制“青岛红色海洋地图”时,历史教师指导学生考证事件年代,地理教师协助标注海陆位置,生物教师讲解海洋物种的象征意义,美术教师则指导构图与色彩搭配。这种跨学科协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更培养了其“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传红魂·兴蓝业: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的时代践行
“扬红史”环节是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我们引导学生从“文化学习者”转变为“红色海洋文化传播者”,通过多元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在传播中强化使命担当。在总结会上,学生们的发言体现了认知的深刻转变。“以前觉得海洋强国是科学家的事,现在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海洋的守护者。”“李慰农为青岛牺牲时 25 岁,和我们未来几年的年龄差不多,他的担当让我明白,青春就该为家国奋斗。”这种反思印证了活动的育人成效——学生们不仅传播了知识,更将“红色基因”与“海洋情怀”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这正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生动实践。
四、未来展望
城市文化记忆“City Walk”实践活动,通过“行走—创作—传播”的设计,有机衔接起“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了多重育人目标:在知识维度,学生系统掌握了青岛党史与海洋文化的关联知识;在能力维度,其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跨学科创作、新媒体运用等能力显著提升;在情感维度,家国情怀、海洋意识、历史责任感得到同步强化。这一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三个关键创新:一是资源整合的在地性。充分利用青岛“红色热土”与“海洋名城”的双重禀赋,让本土资源成为最生动的教材;二是学科融合的渗透性。打破思政、历史、地理、生物、艺术等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有机联结;三是实践环节的进阶性。从“认知”到“表达”再到“行动”,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青岛的山海之间,红色基因与海洋文明始终在激荡共鸣。“CityWalk”的探索,不仅解锁了城市文化记忆的新维度,更开辟了思政教育与海洋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我们将继续以“行走的课堂”培育时代新人,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让海洋强国的梦想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以教育之力,助民族复兴之路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 2019.
[2] 教育部等八部门. 全民海洋意识教育纲领[Z]. 2021.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本文系青岛市崂山区教育科学规划 2025 年度课题《海洋教育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资源整体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编号2025JY01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