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及其社会价值研究

作者

陈彬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在“久坐文化”和学业压力的作用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而“健康中国 2030”和“体育强国”战略都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我国的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在个人层次上推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在社会层次上实现家庭和谐,为国家战略做出贡献。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重智轻体”的问题,家庭观念的偏差,社会资源的匮乏等问题。为此,本课题拟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出发,剖析体育教育对其身心健康的推动效应和多种社会价值,从而为完善我国的体育教育制度,推进有关战略的落实,从而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既有成效,也有挑战。一方面,国家颁布了《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2022 年《体育法》(“学校体育”改为“少年与学校体育”),并在北京、合肥等地实施了“每日一节”,重庆部分学校开展了专项运动,《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身体形态发展指数不断向好,反映了体育教育的正面效应;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社会对体育教育认识不够,“重智轻体”,体育课课时减少,乡村及偏远地区学校体育资源不足,设施匮乏,安全隐患突出,专业体育教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青少年受到电子产品的诱惑,学习压力的影响,体育兴趣和参与程度降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方法陈旧,缺乏创新,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

(一)体育教育认知不足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人们对体育教育认知与重视不足,学校、家庭、社会均存问题:学校将体育视为文化课附属,课时被压缩,部分由非专业教师授课,教学质量难保障;家庭过度关注学业,视体育为消遣,限制孩子体育投入;社会未形成重视氛围,体育教育资源与关注度不足,发展受限,难促青少年成长。

(二)体育教育资源匮乏与设施不足

体育教育资源匮乏与设施不健全,是制约我国体育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问题尤显:设施器材少、场地狭小、器材老化短缺,难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仅能开展简单活动。这既阻碍体育课程开展、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与训练效率,又因长期经费不足,设备失修存安全隐患,危及学生健康,加剧不良后果。

(三)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学质量不高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存在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部分学校无专业体育教师,由非专业人士授课,教学质量难保障;部分学校教师数量少、任务重,影响课堂质量且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教师因福利差、工作不稳定流失,形成“教师缺乏—质量降低—人才流失”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作用。

四、提升体育教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社会作用的

对策

(一)提升体育教育认知水平与社会重视度

为扭转对体育教育的片面认知,需构建“学校 - 家庭 - 社会”协同的认知引导体系。学校要落实课程标准,保障体育课时,将体育纳入办学质量评估并与文化课同权重,还需通过主题家长会等向家长普及体育价值,打破“体育无用论”。社会层面,主流媒体可宣传体育教育案例与健康知识,政府将其纳入“健康中国”宣传,推动社区开展相关体育活动,营造全民重视氛围,提升体育教育社会认可度。

(二)强化体育教育资源支撑

为补齐体育教育设施短板,需建立“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的资源供给机制。政府要加大财政倾斜,优先保障农村、边远地区学校设施建设资金,制定配备标准,推动城乡资源均衡,通过对口帮扶、设施共享让农村学生享优质资源。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企业、社会组织捐赠器材或政企合作建共享场馆,还需建立设施安全排查维修常态化机制,保障学生运动安全,为体育教学与锻炼奠定基础。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需从“引才、留才、育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引才上,扩大编制,对农村、边远地区推专项招聘并补贴,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定向培养;留才上,保障编制外教师待遇,落实权益,表彰基层教师;育才上,建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其能力,鼓励教学创新,推动教学从“技能传授”转向“兴趣培养 + 健康引导”。

五、结论

本研究聚焦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及社会价值,经分析现状、梳理挑战、提出对策,得出核心结论:一是体育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核心支撑,兼具增强体能、培育心理品质的个体价值与助力家庭和谐、服务国家战略的社会价值;二是我国体育教育虽有政策支持、实践推进等阶段性成效,但受认知、资源、师资等问题制约,价值未充分释放;三是需构建“认知 - 资源 - 师资”协同改进体系,通过三方联动纠认知、政企协作补资源、多维举措强师资,以破解困境;综上,体育教育价值不可替代,未来需完善制度、强化政策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家栋 . 体育教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社会作用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9):40-42.

[2] 吴静 , 井宏颖 .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研究[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 .2024 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三).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2024:44-45.

[3] 黄添淇 . 学校体育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以体育素养为视角[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书面交流( 学校体育分会). 广州体育学院;, 202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