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四为教学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

作者

李红善

尚志市朝鲜族中学

“四为” 教学理念将 “想学” 视作前提,重点聚焦于解决学习动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把 “会学” 作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助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学情作为根基,精确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教学活动,切实保障教学的实际成效;以自主作为方法,着重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鼓励讨论交流,促进主动参与

教师应当营造开放且包容的课堂氛围,积极推动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可围绕物理实验现象、解题思路等内容设置讨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在这样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展思维视野,学会从多元角度去理解物理知识。此外,教师还需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反驳,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 “摩擦力” 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进行演示,展示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处于活动与静止两种不同状态的情形,接着设置讨论话题:“木块滑动与静止时所受的摩擦力存在哪些差异?怎样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随后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小组提出,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能够改变摩擦力大小,并列举出鞋底花纹以及在冰面行走容易滑倒等例子。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对某一观点提出质疑,例如 “增大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摩擦力就一定增大吗?在水平冰面上放置重物,摩擦力会增大吗?”教师此时应适时引导,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巧设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在 “四为” 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高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构思课堂问题。可以从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关联处着手,设置充满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展开思考。此外,问题的难度设置应遵循由浅至深、逐步推进的原则。先提出概念性问题,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再抛出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逐步搭建物理思维体系,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充分释放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重力与弹力” 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熟透的苹果从枝头掉落、蹦床运动员被弹起。紧接着提问:“苹果为什么向下掉落而不是飘向空中?蹦床是怎样给运动员向上的作用力的?” 这类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迅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提出基础概念性问题,比如 “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巩固基础。而在讲解弹力时,教师可提出综合性问题:“一根弹簧在不同拉力作用下伸长量不同,结合胡克定律,如何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其所受拉力的大小?”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运用新学的重力、弹力知识,结合逻辑推理,分析弹簧受力与形变的关系,逐步构建起相关物理思维,深入理解重力与弹力的原理,思维活力也能得到充分激发。

三、探索应用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呈现出抽象化、复杂化的特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面临较大难度。部分学生仅能掌握理论知识,却难以将其进行迁移应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当前大单元视域下,高中物理深度教学的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让他们在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熟练且灵活地加以运用。以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为例,学生不仅要牢记概念,更需具备运用该定律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学生初步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后,教师应借助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推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这些问题可包括:万有引力与地面物体的重力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何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空间的质量会有所差异?怎样测量地球和太阳的质量?万有引力在天文学领域有哪些新发现?是否还能探索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其他应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对万有引力定律展开更深入的学习与探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吸收、内化万有引力定律,并运用其解决不同物理情境下的天体问题,也为后续卫星发射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四为”教学理念为高中物理教学增添了新活力。在该理念的引导下,高中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提升素养的理想场所。展望未来教学,教师应当深入践行“四为” 理念,持续优化教学策略。紧密结合学生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使物理教学在传授知识之际,着力塑造学生思维,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进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 郑大海 . 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J]. 数理化学习 ,2016,(05):75-76.

[2] 马春华 .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J]. 学周刊 ,2016,(1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