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赋能数学课堂:惠州本土文化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何观榕

惠东县黄埠坣头小学

本文以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文化自信”,将惠州本土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展开了论述。文章分为三部分,先认识到文化自信与数学教育的融合价值,再挖掘惠州本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最后探索本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惠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客侨文化、渔歌文化、民俗节庆等本土资源,有着极为典型的文化传统与底蕴。本文基于文化认知—理解—认同—自信四个阶段理论,从二维视角对惠州本土文化进行阐释,探究惠州本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路径,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密码守护我们的童年时光,留住属于惠州的童年记忆,传承属于惠州的地方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1]

一、文化自信与数学教育的融合价值

(一)响应国家教育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义不容辞,小学数学教育亦责无旁贷 [2]。当前,学科育人的培养目标除了文化自信外,还需要育人功能突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打破数学教育思维定势,根据各地区不同文化开展符合各地区的特色课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惠州本地文化的教育转化将极大促进惠州本土文化发扬光大,带动当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把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小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并使他们通过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而感受祖国的传统智慧,从而获得更多的民族自豪感 [3]。利用惠州本地数学文化资源(惠州传统建筑、惠州民间手工艺中的几何图案、惠州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创设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体验中感受到抽象数学的概念和规律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有研究证明,当学生发现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文化背景有所联系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会得到提升[4]。

二、惠州本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挖掘

(一)物质文化中的数学形态

惠州物质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几何元素与数量关系。例如:

1、传统建筑:惠州古城墙几何图形,罗浮山寺庙建筑轴对称,客家围屋圆形和方形的空间构成都可作为“图形的运动”“多边形的面积”等内容的教学实例,在分析围屋的环形结构时,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的相关计算。

2、传统手工艺:惠东渔歌服饰的几何纹样编织、龙门农民画中的比例构图、陶瓷制作中的旋转体成形等均涉及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对称)、测量等数学知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轴对称、平移等方式分解这些变换,了解其产生原理和形成的规律。

(二)行为文化中的数学应用

惠州丰富的民俗活动为数学问题解决提供了真实情境:

1、节庆文化:在惠州的端午节赛龙舟中存在着速度的计算(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关系)、在制作月饼时涉及到原料的配比(比例分配),以及春节给孩子们准备多少压岁钱的问题(百分比)。这些都是关于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因此,可以设置“策划一场龙舟赛时间安排与速度计算”等项目式学习任务。

2、生产劳动:在惠州的“赶圩”(客家人的一种集市贸易活动)活动中,买卖中的计算、单位间的换算、盈亏估算等都是真实的生活问题,可以通过创设“赴圩数学”的主题课,让学生体验市场交换的过程中用到四则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本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四阶递进”课程体系

按照文化自信形成的四阶段理论设计螺旋式上升的本土文化数学课程:

1、物质文化认知层(低年级):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以一年级“认识图形”课为例,选用惠州剪纸、陶瓷纹样作为素材供学生辨识其中的基本几何图形;再以二年级“克与千克”教学为例,用惠州传统的杆秤和竹子制作的量器开展实物称量活动,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的操作,建立概念和实物之间的初步联系。

2、行为文化理解层 ( 中高年级 ):偏向于问题解决。如:四年级“条形统计图”教学,统计惠州的非遗项目,如惠东渔歌的传承人及所属地;五年级“小数应用”,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惠州梅菜产销方面的计算成本和利润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并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文化习俗蕴含着的数学文化应用价值。

(二)创新“三式联动”教学模式

1、情境体验式教学:营造文化的浸润式学习环境

“年月日”的教学导入中可利用“秋分打油”的惠州农历节气及农事活动,在制作节气数学日历时加以呈现。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可以以惠州西湖地图为素材,根据景点位置运用坐标表述,设计寻宝路线图,并将这一教学融入到文化空间认知的过程当中。

2、实践探究式教学:组织以文化为内核的数学活动

组织数学文化节,布置“惠州茶田测量”(面积计算)、“客家擂茶配方比”(按比例计算)等实践类的任务,在做中学,加深理解;通过联科式的项目开展“东江流域古桥探究”,在科学课上借助仪器测量出惠州的水东街古桥的斜坡和承重值,并理解其背后的三角形稳定性和力的知识。

(三)建立“多元协同”支持系统

1、教师文化素养提升:把本土文化融入到教研当中去

组织教师到惠州东坡祠、龙门农民画馆等地走访调研,编写《惠州文化数学教学指导手册》,组织开展“文化数学”教学竞赛,鼓励开发《罗浮山中的数学》《东江商贸计算》等校本课程。

2、家校社资源整合:构建文化育人的共同体

邀请惠州非遗传承人 ( 如剪纸艺人 ) 进课堂做观察,展示图案的对称、比例;利用社区资源建立“文化数学实践基地”( 如惠东渔村 ),设计家庭数学文化作业;记录家庭春节支出的统计图,为传统节日买礼品等活动的购物方案等。

培养数学教育文化自信需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惠州地方文化的数学化蕴含丰沛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客家乡土文化、渔村文化、民俗活动中所蕴含的数学元素,采用系统化的“四阶递进”课程与“三式联动”教学方式,让数学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承载数学育人功能的文化认同教育载体 [5]。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者的身份之外,“以文化人,以数育人”,让学生逐步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省市融合发展中也可以借鉴惠州经验和理念,积极探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数学教育课程文化资源,从而充分满足师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6]。

参考文献

[1] 林占盛. 数学教材中地域文化论文[J]. 教育实践,2022.

[2] 李翠萍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J]. 江西教育,2023.

[3] 邵柯芳 . 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拓展性教学 [J]. 学校教育研究,2019(15).

[4] 邵长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课程融合 [J]. 中国教师,2021.

[5]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D]. 教育硕士论文,2019.

[6]卢绍光.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教育,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