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刘建华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225800
一、引言
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音乐表演形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要求参与者在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协调统一,共同诠释音乐作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愈发受到重视,其中协作能力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中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曲目选择上,未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与兴趣偏好,所选曲目难度过高或风格陈旧,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难以在合唱中积极配合。在训练过程中,技巧教学往往过于注重个体发声、音准等技能,忽视了声部之间的配合训练,使得学生虽掌握了一定演唱技巧,但在集体合唱时无法实现和谐统一。此外,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学生被动参与,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团队协作氛围的营造。而且,在合唱训练中,对节奏与韵律的把握不够精准,学生难以在统一节奏下协同演唱,影响整体效果。最后,在团队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团队凝聚力培养活动,学生之间缺乏了解与信任,在合唱时难以形成默契。
三、实施策略
合唱训练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从多个方面阐述具体实施策略。
(一)精挑细选,适配合唱曲目
在合唱训练伊始,合理选择合唱曲目至关重要。教师需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小型音乐测评等方式,系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音乐技能基础与兴趣爱好,构建学生音乐能力档案。所选曲目应精准定位在学生 “最近发展区”,既在其能力范围内,又具有适度挑战性,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探索热情。例如,对于音乐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可先从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曲目入手,如《送别》,其旋律优美、节奏平稳,歌词富有诗意,易于学生掌握,同时还能在演唱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在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方面,应严格遵循多样化原则,广泛选取不同风格、时期的作品。引入巴洛克时期亨德尔的《哈利路亚》,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中宏大的结构、严谨的对位以及宗教音乐的庄严神圣;选用李宇春演唱的公益歌曲《和你一样》这类流行作品,让学生体会现代音乐中真挚的情感表达与朗朗上口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打破音乐风格的壁垒。
在确定曲目后,采用科学的分段排练策略。以《保卫黄河》为例,可按乐段将其拆分为不同部分,运用 “分 - 合” 排练法:先让各声部单独练习,打磨音准、节奏和呼吸;再进行声部间的配合排练,引导学生逐步攻克复杂的轮唱与齐唱段落。
(二)多元指导,强化声音技巧
声音技巧是合唱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声音控制的重要性,并给予多元指导。在发声训练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如 “闻花香式” 呼吸法,让学生掌握正确呼吸方式,增加气息容量,提升演唱持久力。可以引入瑜伽呼吸训练中的 " 腹式呼吸法 ",配合腹部起伏的视觉化教学,让学生感受气息从丹田缓缓升起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 " 气息对抗 " 小游戏,让学生对着蜡烛发声,在不吹灭蜡烛的前提下,延长发声时间,从而直观地感受气息控制的效果。
利用钢琴等乐器辅助音高训练,通过弹奏音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音高变化,实现不同声部间的精准配合。在音准训练环节,可以采用 " 模唱接龙 " 的方式,由教师起音,学生依次模仿演唱,培养学生的音高敏感度。同时,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利用音乐教学软件中的音高可视化功能,将抽象的音高变化转化为直观的波形图,帮助学生理解音准概念。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 " 无伴奏音准挑战 ",在脱离乐器辅助的情况下,凭借听觉记忆和内心音高进行演唱,强化音准能力。
开展音色调整练习,让学生尝试发出明亮、柔和等不同音色,并根据合唱需求进行音色匹配,如在表现欢快场景时采用明亮音色,抒情部分运用柔和音色。可以借鉴戏剧表演中的 " 声音塑造 "方法,让学生通过想象不同的场景和角色,调整音色。例如,想象自己是清晨的小鸟,用清脆明亮的音色歌唱;想象自己是深夜的诗人,用低沉柔和的音色倾诉。同时,引入音色对比训练,让学生在同一首作品中,交替使用不同音色进行演唱,体会音色变化对音乐表现力的影响。
(三)丰富手段,把握节奏韵律
准确把握节奏与韵律是合唱训练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借助多样化手段,帮助学生提升节奏感知与把控能力。利用打击乐器,如木鱼、三角铁等,让学生亲自敲击,感受不同节奏型的特点,像在练习《青春舞曲》时,通过打击乐器模拟其欢快的节奏,加深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引入专业的节拍器软件,设定精准节拍,学生跟随节拍进行演唱练习,确保节奏稳定。在教学中,详细讲解音符时值、韵律符号等知识,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长差异,以及连音线、跳音记号的演奏要求。
(四)加强互动,配合指挥引导
指挥在合唱中起着引领全局的关键作用,加强学生与指挥的互动配合至关重要。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指挥动作的含义,如手臂的高低表示音量的强弱,手掌的开合代表节奏的松紧等。在训练过程中,增加指挥环节的专项练习,让学生专注观察指挥动作,并根据动作变化及时调整演唱状态。组织模拟演出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指挥的引导作用,增强对指挥的信任与服从。
(五)开展活动,凝聚团队力量
团队凝聚力是合唱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与协作意识。定期组织合唱团队内部的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合唱训练中的心得、体会与遇到的问题,促进相互学习与理解。举办团队拓展活动,如 “两人三足”“接力唱歌” 等,通过趣味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在合唱训练中,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归属感。同时,合理安排声部角色,根据学生的音色、音准等特点进行分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为团队贡献力量,从而进一步凝聚团队力量,提升合唱训练效果与学生协作能力。
四、结语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训练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选择曲目、科学训练技巧、精准把握节奏、强化指挥配合以及积极凝聚团队力量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合唱训练质量,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助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收获成长,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宇.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J]. 音乐教育研究,2024(3):45-49.
[2] 林悦 . 合唱训练对高中生音乐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J]. 艺术教育前沿,2024(5):32-36.
[3]赵阳.提升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 [J].美育学刊,2024(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