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公共参与素养的中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

作者

贾然

阳泉市第一中学校 045000

一、引言

公共参与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知识与能力,而中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该素养的主阵地。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探究、讨论与实践,契合思政课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需求。当前,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何在中学思政课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对相关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中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实践中,与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目标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部分教师所设计的议题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公共事务关联度低,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公共参与实践相结合。其二,教学情境创设单一,多以教材案例为主,缺乏真实、鲜活的公共事务情境,学生难以产生代入感,无法在情境中体验公共参与的过程,难以形成相应的能力与意识。其三,活动组织形式化,课堂讨论、探究等活动往往流于表面,教师主导过多,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与表达的空间,难以真正参与到议题探究中,更无法在活动中锻炼公共参与所需的沟通、协作、分析等能力。其四,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多侧重知识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公共参与意识、过程与能力的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情况,也难以对教学改进起到有效导向作用。

三、实施策略

为解决当前中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从议题设计、情境创设、活动组织、评价完善、资源整合五个方面提出以下具体实施策略,以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发展。

(一)精准设计关联公共事务的教学议题

精准设计关联公共事务的议题,首先通过“公共性”属性为学生构建公共参与的认知起点。教师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确定议题方向(如社区治理、公共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等),打破思政课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壁垒,让学生意识到公共事务与自身利益、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例如,结合“文化民族性和多样性”设计“校园周边非遗文化传承的公共参与方案”议题,能引导学生跳出个体视角,理解公共事务的集体性特征,初步建立“公共人”意识——这是公共参与素养的核心认知前提,为后续参与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首先,议题应紧密关联社会热点公共事务,既涵盖社区环境治理、校园公共设施完善等常规领域,也可聚焦文化类公共事务,如“如何保护本地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校园多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等。这类议题能让学生在关注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文化民族性是各民族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进而感受到议题与文化发展、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探究兴趣与参与意愿。

其次,议题设计要兼顾层次性,从基础认知层面到实践应用层面逐步递进。以文化类公共事务为例,围绕“社区多民族文化融合”,可先设计“不同民族传统习俗的特色与价值”基础议题,帮助学生认知文化民族性;再设计“如何组织社区多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互鉴”实践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由浅入深展开探究。

(二)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公共参与情境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议题式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而言,贴近真实生活的公共参与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议题探究,体验公共参与过程。教师可从多渠道挖掘情境素材,构建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利用本地社会公共事务案例创设情境,如将本地社区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学校周边“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维护”行动等作为情境素材,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资料、邀请社区工作人员或参与学生分享经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公共参与的真实场景。另一方面,模拟公共事务参与场景创设情境,如模拟“校园公共活动方案听证会”“社区公共问题讨论会”等,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学生代表等,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公共事务决策、沟通协商的过程。

(三)组织凸显学生主体的公共参与活动

活动组织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关键。在活动组织过程中,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议题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中,锻炼公共参与所需的各项能力。首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围绕设计好的公共事务议题,让小组自主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再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分析,形成探究成果。例如,围绕“校园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提升”议题,各小组可分别负责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使用需求、设施现有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分工协作、沟通交流,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其次,组织公共参与实践活动,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公共事务,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管理建议征集活动、针对本地公共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等。

(四)构建关注素养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为议题式教学提供导向,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需突破传统以知识评价为主的模式,构建关注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关注学生对议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形成、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参与能力的提升,如学生在议题探究中的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在公共参与实践中的责任感与行动力等。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及社区评价等。学生自评可让学生反思自身在公共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与不足;同伴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监督;家长评价可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公共参与的表现;社区评价则能反映学生在社区公共事务参与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状况。

四、结语

指向公共参与素养的中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思政课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通过精准设计议题、创设真实情境、组织主体活动、构建多元评价、整合丰富资源,能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议题探究与实践中增强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未来,需持续探索与完善该教学模式,不断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优化教学策略,让中学思政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沃土,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大伟 . 中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与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25-29.

[2] 李思雨 . 指向公共参与的中学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策略 [J].教学与管理,2024(3):45-48.

[3] 刘志 . 中学思政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公共参与素养提升[J]. 教育探索,2024(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