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的实践模式及成效研究

作者

郑明义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机关幼儿园 351100

引言

深度学习强调幼儿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迁移与应用,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方式。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持续的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解决真实问题。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背景下,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项目化探究课程,探索其实践模式与成效,对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

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植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同时融合杜威 “做中学” 理念,主张通过真实问题驱动探究,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课程提供支架设计依据,引导幼儿在教师支持下突破潜能边界。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在理念认知层面,部分教师对项目化探究课程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将其简单等同于主题活动,未能深刻把握“以幼儿为中心”“问题驱动探究”的核心要义。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预设好探究路径,幼儿只能被动跟随,难以形成真正的深度学习。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例如设计“太空探索”项目时,因幼儿缺乏相关生活经验,难以产生探究兴趣。即使勉强开展活动,也多是走马观花,无法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过度主导成为阻碍幼儿自主探究的关键因素。教师习惯用指令性语言控制活动节奏,压缩了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例如,在搭建积木的项目中,教师直接告知搭建方法,而不是引导幼儿尝试多种可能性,导致幼儿难以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与迁移。

评价环节的不足同样不容忽视。目前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多聚焦于幼儿的活动成果,如手工作品的精美程度、展示效果等,而忽视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有效支撑,也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实施策略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的实施需从环境创设、主题筛选、活动组织、教师指导及评价反馈等方面系统规划,以保障幼儿探究的深度与有效性。

(一)创设开放多元的探究环境

开放多元的探究环境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创设富有探索性的物理环境。在室内,可设置科学探究区、自然角、建构区等,提供丰富的材料,如放大镜、温度计、各种自然标本、积木、废旧物品等,让幼儿能随时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室外可开辟种植园、饲养角、沙水区等,为幼儿提供接触自然、开展实地探究的机会。同时,营造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提问、表达想法,允许幼儿犯错,让幼儿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尝试、乐于探究。例如,在自然角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后,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植物生长的条件,而是让幼儿自己观察、浇水、记录,当幼儿发现有的植物长得好、有的长得差时,引导他们思考原因,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筛选贴近生活的探究主题

贴近生活的探究主题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为深度学习提供持续动力。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从中筛选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蕴含丰富的探究内容和可延伸的探究方向。可以从幼儿的饮食、游戏、身边的自然现象等方面入手,如“食物的旅行”“有趣的影子”“小动物的家”等主题。确定主题后,教师要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出可能的探究线索和关键问题,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比如,在一次午餐时,有幼儿发现胡萝卜的形状各异,还提出“胡萝卜是长在土里还是树上”的问题,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将“胡萝卜的秘密”确定为探究主题,围绕胡萝卜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食用方法等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幼儿在熟悉的事物中深入探究,获取相关知识。

(三)组织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递进式的探究活动能引导幼儿逐步深入探究,促进知识的建构与迁移。在项目化探究课程中,活动的组织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再到拓展应用,形成连贯的探究链条。初步感知阶段,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让幼儿对探究对象有整体认识,激发探究兴趣。如在“有趣的影子”主题中,先让幼儿在阳光下、灯光下玩手影游戏,感受影子的存在和变化。深入探究阶段,引导幼儿针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如“影子什么时候出现”“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变化吗”等,通过实验、记录、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拓展应用阶段,鼓励幼儿将探究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利用影子的原理进行影子画创作、表演影子剧等。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究进展和反馈,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节奏,确保每个阶段的活动都能推动幼儿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实施适时适度的教师指导

教师的适时适度指导是保障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放任不管。当幼儿在探究中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如“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试试呢”“你观察到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等,帮助幼儿打开思路。当幼儿的探究方向偏离主题或存在安全隐患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以建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到正确的探究轨道。在幼儿分享交流探究发现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对幼儿的独特想法和精彩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帮助幼儿梳理、总结经验,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幼儿探究“小动物的家”时,有的幼儿认为小鸟的家都在树上,教师不直接否定,而是带幼儿去公园观察,让他们发现有的小鸟在屋檐下筑巢,然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鸟会选择不同的地方做家”,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四、结语

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通过创设开放环境、筛选生活主题、组织递进活动、实施适时指导及构建过程评价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思维水平与知识迁移能力。这不仅符合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更能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幼儿园教育迈向更具深度与温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丽. 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中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24(3):45-50.

[2]李强.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策略[J].幼儿教育,2024(5):18-22.

[3] 赵建宇. 幼儿园项目化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30-33.

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 年度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幼儿园项目化探究课程建构与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PTJYKT2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