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查与规划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牙合甫·那四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哈密分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839000
引言
森林,这片广袤的绿色王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绿色心脏”,承担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育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使命。在“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森林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成为衡量生态建设成果的关键指标。林业调查与规划作为森林资源管理的“眼睛”与“大脑”,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前瞻性的规划布局,为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然而,当下林业调查存在技术滞后、数据失真等问题,规划工作也面临着系统性不足、动态适应性差等挑战。深入研究二者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提升生态治理效能、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林业调查与规划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1 准确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为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森林资源犹如一座庞大而复杂的宝库,其涵盖林木种类、蓄积量、林地面积、生长状况等多维度信息。林业调查通过实地勘察、样地抽样、遥感监测等手段,能够精准获取这些关键数据。在实地勘察中,林业工作者深入林区,运用专业工具测量树木胸径、树高,记录林分结构;借助遥感卫星与无人机,可快速获取大面积森林的分布、覆盖情况,甚至通过光谱分析辨别林木健康状态。这些详实的数据构建起森林资源的“数字档案”,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1.2 科学规划资源利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规划以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制定资源利用的长远蓝图。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规划可根据不同区域森林资源特点,合理布局木材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例如,在生态环境脆弱但森林景观独特的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在林木资源丰富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规划建设现代化木材加工园区,提高木材附加值。同时,规划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设定合理的采伐限额,推行科学的育林计划,确保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实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1.3 助力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平衡
森林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林业调查与规划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调查能够准确识别生态敏感区域,如珍稀物种栖息地、水源涵养区等,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依据。规划则围绕生态保护目标,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修复方案。例如,针对退化森林,规划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恢复森林植被;对于受到破坏的湿地森林,通过补水、退耕还湿等措施,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此外,林业规划还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促进物种的繁衍与迁徙,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二、林业调查与规划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现存问题
2.1 调查技术手段落后,数据准确性不足
尽管林业调查技术在不断发展,但部分地区仍沿用传统的人工调查方式,效率低且误差大。人工测量树木时,受测量工具精度与人为操作因素影响,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在大面积森林资源调查中,人工抽样难以覆盖所有区域,易导致数据代表性不足。同时,部分地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不够普及,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即便使用了这些技术,也存在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导致获取的森林资源数据在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上难以满足现代森林资源管理的需求。
2.2 规划缺乏系统性,难以适应动态变化
当前,一些林业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思维,未能充分考虑森林资源的整体性与关联性。规划往往侧重于单一目标,如木材生产或生态保护,忽视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协同发展。此外,规划的前瞻性不足,对未来林业发展趋势、政策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预判能力较弱。随着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和社会需求的转变,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会发生动态变化,但现有的林业规划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难以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导致规划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有效指导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2.3 部门协同不足,规划执行力度较弱
林业调查与规划涉及林业、环保、国土、农业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沟通协调不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在林业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对规划的理解和执行标准不一致,导致规划难以有效落地。例如,在林地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林业部门注重生态保护,而国土部门可能更关注土地利用规划,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影响规划的执行效果。此外,部分地区对林业规划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有效跟踪与评估,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三、林业调查与规划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优化应用策略
3.1 引入先进技术,提升林业调查精度与效率
积极引入无人机遥感、激光雷达(LiDAR)、物联网(IoT)等先进技术,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林业调查体系。无人机遥感可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森林影像,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激光雷达技术能够精确测量树木的三维结构,获取森林郁闭度、生物量等关键信息;物联网设备则可实时采集森林环境数据,如温湿度、土壤养分等。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调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建立森林资源动态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共享。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幅提升林业调查的精度与效率,还能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助力实现智能化管理。
3.2 加强规划科学性与动态适应性
在林业规划编制过程中,树立系统思维,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统筹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实现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量化森林在碳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价值,为生态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市场需求预测,制定合理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建立动态规划调整机制,定期对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和生态需求,及时优化规划方案。通过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动态适应性,确保林业规划始终贴合实际,有效指导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3.3 强化部门协作,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林业调查与规划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成立由林业、环保、国土、农业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统筹推进林业调查与规划工作。在规划编制阶段,组织各部门共同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同时,完善规划监督考核机制,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执行不力的部门进行问责,确保林业规划得到有效落实,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论
林业调查与规划作为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支撑,在掌握资源现状、规划科学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存在技术落后、规划不足、协同欠缺等问题,但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加强规划科学性、强化部门协作等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管理理念的持续更新,林业调查与规划将更加精准、科学、高效,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林业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涵子 .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调查规划探讨 [J]. 南方农业 ,2025,19(06):229-231.
[2] 陶逢怡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林业调查规划中的应用 [J]. 现代农业科技 ,2025,(05):105-107+127.
[3] 高永坤 .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5):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