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江红梅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第一小学 514447
小学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亲子分离,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沟通不畅,在监护层面上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忽视了学生内心需求;同时部分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匮乏,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领;在具体的教学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班级的心理教育环境尚不完善,这些共同导致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此需要班主任、家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精准识别,建立个性化留守儿童档案
大部分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抚养,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中促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逐渐产生变化。班主任作为主要的教育引导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家庭背景,父母外出情况、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班主任还应该对相应的心理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关怀,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电话交谈、学生自述以及周围同学反馈的方式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实现信息综合确保全面性和准确性,实现学生个性化心理档案的构建。为了完成这一目的,班主任需要定期更新学生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监测,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在每个学期开始前,班主任需要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以此为基准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数据之后,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深度分析,识别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化和整体性数据分析,展示相应的结果,并以颜色加以具象化展示,针对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教育指导方案;对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及时干预;对于存在一定风险的班主任需要进行一对一引导,组织班级集体活动,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低风险的学生班主任需要时刻关注其心理情绪变化注重自信的培养唤醒合作意识。
二、家校共育,搭建行之有效的沟通桥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落实,教学理念与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需要积极践行家校共育的理念,通过网络平台构建互动沟通的渠道,并借助家访等方式对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解和调整,此外学校还应及时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心理监护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
家校共育理念若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落实,家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家访班主任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化境,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班主任还可以及时和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心理表象加以了解,并指导家长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增进彼此的关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班主任还需要建立互动平台利用微信群、QQ 群以及学校网站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双向沟通,对学生的心理情况积极性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控;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心理教育专业者进行学校进行讲座活动,并通过讲座内容掌握具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实现有效沟通,完美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
三、专业引领,开展多元化心育主题活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因此学校还应该对班主任的专业教育能力进行提升,为学生提供专业引领;此外还应该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优化,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设计多元化的主题班会,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在学校中还应该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支持。
班主任需要在学校的引领下定期参与心理教育素养提升培训会,对师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技巧以及当下的心理教育观念进行理解,并通过研讨会结合学生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完成理论以及课程内容的拓展。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时班主任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象化展现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多个方面。在班会上通过设计“认识自我”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积极心态的建立;班主任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建立心理服务咨询台,借助“心里话信箱”为学生提供私密的交流空间,并通过对心理咨询机构的交流调整自己的心理教育方式,实现专业化引领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营造氛围,完善支持性班级学习环境
在小学阶段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交际友谊是缓解心理健康的关键,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实现同伴支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并借助多元化的实践性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以及兴趣爱好,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班主任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建立班级互助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分组,并设计心理健康小组长对学生的组内交流以及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进行分析、协调和反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自信心;班主任还可以组建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表达,并将美术、音乐等课程内容在活动中展示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落实融合教育理念;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亲近自然,丰富学生可与生活的同时激发其想象力;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文化宣传栏、树立班级榜样等方式激励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员,培养主人翁意识,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其提供专业帮助不断完善教育形式。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班主任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在实际的心理疏导工作中班主任需要首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建立个性化的留守儿童档案,并积极践行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搭建家校之间流畅的沟通桥梁;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引导能力,尝试设计多元化的心理主题教育活动完善教育氛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贾慧芳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4,(02):10-12.
[2] 吴泽娟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 ,2022,(22):109-110.
[3] 林艳霞 .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1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