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悠扬,跨越山海的文化回响
孙晓倩 张缤予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一、引言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在全球化背景下,古诗词的传承、国际化传播与育人意义日益凸显。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1]。本文从传承、国际化传播和育人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中华古诗词的当代意义,旨在为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二、中华古诗词传承的意义
(一)文化延续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延续的重要途径。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例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伦理道德。古诗词的传承,使得这些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古诗词的传承对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意识。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豪迈气概,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定信念,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情感和信念通过古诗词的传承,成为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三、中华古诗词国际化传播的意义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古诗词的国际化传播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古诗词的魅力,可以提升中国的文化形象和国际地位。例如,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古诗词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古诗词的国际化传播,使得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二)促进跨文化理解
古诗词的国际化传播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翻译和传播古诗词,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Pound)翻译的《华夏集》(Cathay)在西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诗词的国际化传播,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更加深入,促进了跨文化理解。
四、中华古诗词育人的意义
(一)培养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古诗词的育人意义,使得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升人文素养。
(二)提升审美能力
古诗词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富有音乐美和画面美。通过诵读和赏析古诗词,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提高艺术修养。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意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宁静之美。同时,古诗词创作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古诗词的育人意义,使得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提升艺术修养。
(三)激发创新思维
古诗词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古诗词创作讲究“炼字”和“炼意”,要求作者在有限的字句中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训练。例如,贾岛的“推敲”典故,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语言的精益求精。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育人意义,使得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五、结论
中华古诗词的传承、国际化传播与育人意义深远而广泛。在传承方面,古诗词不仅是文化延续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关键;在国际化传播方面,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推动文化多样性;在育人方面,古诗词对培养人文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和激发创新思维具有独特作用。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古诗词的多维意义,创新传承方式,加强国际传播,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古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 . 中国文学史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许渊冲 . 中国古诗词三百首 ( 汉英对照 )[M]. 海豚出版社 ,2020.
[3] 叶嘉莹 . 唐宋词十七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 王宁. 文化传播与文化符号[J]. 中国社会科学,2019
[5] 朱志瑜,朱晓农.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
[6] 李学斌. 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临沂大学《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编号:SKHX2022024)的项目成果;本文系临沂大学《基于 WebGIS 技术的危险废物地质处置信息系统及电子签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HX240348)的项目支持成果;
指导教师:1. 郑燕,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2. 赵飞龙,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