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农村中小学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
黎少前 张碧伊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新田中学 516724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农村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政课创造了可能。为此,教师需要将农村地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农村地区的红色传统发扬好,把农村地区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并重点将农村地区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堂中,使学生在思政课中,学习我党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筑牢中小学生内心的红色底色,塑造政治立场坚定的、符合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接班人。
一、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在中小学思政课的意义
(一)课堂:增强课堂的可信度
将汕尾红色资源运用在中小学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到思政课中体现的红色精神,在身边红色资源中具体呈现,有利于消除学生与思政课内容之间的陌生感,增强思政课内容与学生内心的亲近感,提高思政课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学育人效果的最大化。[1]
(二)情感:培养爱国爱党情感
汕尾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汕尾地区留下的具有独有地域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汕尾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家乡的红色遗迹、红色事件、红色人物,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三)三观:树立坚定信仰三观
将汕尾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家乡的红色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尤其是了解红色人物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所秉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真正感受我党在一步步建设新中国过程中的艰险,让学生在学会感恩的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筑牢学生的信仰根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3]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可行性
(一)契合思政课特性
汕尾红色文化资源是地域性的党史和红色革命史,具有本地的育人特色。与此同时,思政课的育人目的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塑造,实现立德树人。思政课的中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而汕尾红色文化资源正是思政课“坚持”的有效“历史证据”,是理论与实践的印证,契合思政课的课程特性。[4]
(二)符合时代大趋势
五部门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6)》中,指出“为了贯彻‘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等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永远跟党走的信仰信念信心,争做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内容进一步说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已成为时代总趋势。[5]
(三)丰富的红色资源
汕尾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本市省定的八个红色文化资源村,如新山村、坡平亚前彭村、陆河县激石溪村、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陆河县湖坑村、陆河县北中村、海丰县富足园村、汕尾红海湾遮浪街道东尾村。在这八个村庄中,有丰富的红色遗迹、红色文物、红色英雄纪念馆等,利于开展中小学思政课。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原则
(一)思想性
思想性主要是指,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即培养坚定政治立场的、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做到“两个确立”。
(二)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中,教师需要运用现阶段的各种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真正让农村中小学思政课具有时代特性,增强思政课教学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三)精准性
精准性是指,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中,需要精准聚焦学生的学段、红色资源的内容、思政课的授课目标,使得整个以汕尾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思政课具有地域特色、生本特性,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
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落实上,教师主要从环境层面、课程层面和实践层面三个角度入手,让学生更为立体地感受汕尾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三个维度,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思政课的生命力、感染力,实现思政课的立德树人。
(一)环境层面:营造红色思政氛围
1. 从线下入手,构建红色思政氛围
在线下红色思政氛围的构建上,教师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首先,红色建筑。教师可以与美术教师协作,布置具有汕尾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的建筑,如在特定区域墙的表面,绘制关于红色人物的介绍,如“彭湃同志”的生平以及红色书籍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红色人物。其次,教师可以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成立“汕尾红色文化资源书籍小屋”,整理关于汕尾红色文化资源的书籍,以及关于汕尾红色文化的报纸,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家乡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最后,教师可以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组建红色社团,组织对汕尾红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艺汇演,或是在校园的广播台,传播汕尾红色人物事迹。通过从线下入手,为学生构建集建筑 + 书籍 + 社团于一体的红色思政宣传氛围,实现多维度的立德树人。
2. 从线上着力,开展红色思政学习
在线上方面,教师可以运用“传统网络 + 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汕尾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个人对党、国家的理解,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实现育人效益的最大化。在传统网络的设置上,教师可以与信息教师合作,搭建“汕尾红色文化资源网站”,让学生了解汕尾的红色村落,如新山村的一门七烈士故居等故事,使学生了解我党为新中国成立的牺牲,尤其是汕尾地区的红色人物,使学生内心产生自豪之情,以及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的情感。在新媒体开展上,教师可通过抖音、快手等方式,开展汕尾红色文化资源直播,讲解海丰县联安镇坡平村的红色人物,如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 49 团团长、红十一军副军长、东江独立师师长、东江军委常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彭桂的红色故事,使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红色人物对党和对建立新中国的赤诚,实现学生的红色思政学习。
(二)课程层面:实现红色思政供给
1. 强化教师红色思政培训
在强化教师红色思政培训过程中,学校以及相关负责人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首先,让本校教师了解汕尾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海丰红宫红场旧址、汕尾市红色文化村的相关村落,真正做到“要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丰富在校教师的红色文化资源知识储备量。其次,让本校教师参与专业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学的研讨会,或是从事基于本校、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课题实践活动,找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结合点,通过绘声绘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具有灵魂、方向和感染力的思政课,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了解汕尾红色人物在推进本地红色革命的贡献,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感、责任感,孕育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最后,开展红色思政课竞赛。学校可定期组织以思政课教师为主题的红色思政课竞赛,考察教师的具体培训效果,并以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在校学生为“裁判”,对参赛教师的红色思政课进行评价,尤其是选出较为受学生欢迎的红色思政课,并总结这些红色思政课的规律,设计出符合本校特色的红色思政教学方式,提高红色思政课育人的综合效益。
2. 编写当地红色思政教材
在编写具有当地红色思政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入手。从纵向而言,可以将思政课与不同时代下的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以汕尾市为地区,选择上述四个时期关键性的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等,真正实现将汕尾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红色思政教材中。在横向方面,教师可以构建“历史 + 人物 + 遗迹 + 文献”的红色思政教材模式。在历史事件上,教师可以引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如全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海陆丰,将具体的诞生过程进行立体化呈现;在红色人物上,教师可以引入彭湃,讲授彭湃的红色革命事迹,包括彭湃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开展农民运动而写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助力农民运动的开展。此外,彭湃还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等;在红色遗迹上,教师可以引入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引入此村的一门七烈士故居(包括吕焕标、吕焕量、吕培其等)、被农民自卫军和赤卫队作为军训场所的“老灰町”等。在文献资料上,教师还可咨询当地的图书馆,定期借阅当地的红色文献资料,将这些红色文献融入实际的红色教材中。通过从横向和纵向两大方面入手,构建具有汕尾市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教材,使学生知晓“从何而来,走向何处”,激发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实现红色思政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3. 开展当地红色思政教学
在开展当地红色思政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的道法课程中,尤其是以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遗迹等作为道法课程的“注解”,让学生感受到道法课程的亲近感,增强对道法课程学习的认同感。以小学道法课为例,在讲授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汕尾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在讲授南昌起义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课引入“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并重点介绍红场内的纪念亭缘由——纪念 1928年元月由叶镛、徐向前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与由董朗、颜昌颐率领的南昌起义红军二师在这里与海丰工农革命会师。此纪念碑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又如,在讲授初中道法课的九上《我们的梦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红色人物彭湃的故事:彭湃(1896 年 10 月 22 日—1929 年 8 月 30 日),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早年留学日本,(自我革命,为了广大农民,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希望有个新天地),1921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广州首创农-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和第五届主任。他领导了海陆丰人民实行土地革命、成立总农会、领导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彭湃1929 年8 月24 日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8 月30 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年仅 33 岁。 通过彭湃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梦想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
(三)实践层面:开展红色思政实践
1. 走近红色老兵,沁染红色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所在学校,或是当地的红色组织,了解在世的汕尾市的红色老兵,让学生拜访这些老兵,聆听这些老兵的参军事迹,真正在老兵的言谈举止中,感受红色精神,继承红色精神。
2. 走进红色遗迹,感受红色思想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汕尾市的红色遗迹,如陆丰市金厢镇下铺村的“红色下铺”,感受聂荣臻、叶挺、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居住过的地方,了解红色人物的相关事件,传承红色基因,感受红色思想。
3. 演绎红色事件,呈现红色内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拜访老兵,以及了解当地红色事件中,挑选出具有感染力、说服力的红色事件,并组织学生进行编演,让学生在演绎中加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并将红色进行传播,真正感染更多的学生,实现红色精神的继承。
五、总结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播本身就是思政课。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活”的原则,让学生了解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精神,使学生体会红色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使学生真正赓续红色精神,成为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任鹏, 马鑫宇.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和现实路径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5,41(3):72-77.
[2] 徐华伟 . 广元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功能、境遇和路径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2):89-92.
[3] 李文雯 . 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7(2):51-53.
[4] 周莹 . 湖湘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32(2):54-57.
[5] 张建彬 .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路径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44(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