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刘坤付

四会市四会中学 526200

引言

高中生物教学长期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制约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发展。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科研思维转化为教学要素,开发基于学科本质的情境任务群。着重解决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激活思维潜质、如何设计问题链引导思维外显等关键问题,形成可迁移的科学思维培养模式,使生物学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

一、科学思维与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内涵包括实证意识、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等要素。科学思维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求真性,追求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二是系统性,注重整体把握和联系分析;三是批判性,坚持质疑和反思的态度;四是创新性,致力于突破现有认知局限。在生物学领域,科学思维具体表现为基于证据的推理、模型构建、系统分析等能力,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理论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强调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的。其理论依据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需要在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进行;二是活动理论,强调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转化;三是最近发展区理论,主张在适当情境中提供支架支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物情境教学现状分析

(一)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当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普遍存在表面化问题,许多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停留在简单引入生活事例的层面。所创设的情境往往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设计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热闹,忽视了对其内在思维价值的挖掘,导致学生虽然参与了活动,但思维层次仍停留在浅表,未能有效促进科学思维的深度发展。这种形式化的情境教学不仅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标,反而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情境与内容脱节,知识建构不足

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没有将情境与教学目标、知识要点有机结合,导致情境成为教学的装饰而非支撑。学生在情境中活动时,往往停留在情境表面,没有通过情境深入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难以实现知识的深层建构。同时,情境活动与后续的知识梳理、总结提升环节缺乏有效衔接,使学生无法将情境体验转化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影响学习效果的巩固和迁移。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忽视思维过程

情境教学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最终得出的结论或完成的作品,而对学生在情境中的思维过程、探究方法、合作交流等关键能力缺乏有效关注和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多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机制。同时,评价内容未能充分体现科学思维各要素的发展水平,无法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反馈,制约了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性探究情境,激发科学思维动机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情境教学,首先要创设具有真实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应深入挖掘生物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作为情境素材,如环境污染治理、疾病防治、生物技术应用等社会性科学议题。情境设计要注重呈现真实复杂的问题背景,提供充足的原始数据和信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和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使其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实证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维深度发展

在情境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化。问题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原则,从事实性、概念性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程序性、策略性问题,最终指向批判性、创造性问题。每个问题都要承载特定的思维训练目标,如分析、比较、推理、评价等,形成思维训练的递进序列。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飞跃,系统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组织合作探究活动,促进思维碰撞交流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情境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交流和碰撞的平台。教师要设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探究任务,明确分工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在讨论中完善自己的思考。通过观点交锋和思维碰撞,帮助学生突破个体思维局限,学会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科学论证和交流表达能力,在集体智慧中提升科学思维品质。

(四)提供结构化学习支架,支持思维过程展开

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架,支持其科学思维活动的顺利开展。支架设计要针对思维难点和关键环节,如提供数据分析模板引导证据处理,搭建论证框架支持推理过程,设计反思提示促进元认知发展。支架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问题提示卡、思维导图模板、实验设计指南、论证写作框架等。支架的使用要遵循渐退性原则,随着学生能力提升逐步减少支持,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科学思维活动,实现从外部支持到内部能力的转化。

(五)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跟踪思维发展轨迹

构建关注思维过程的评价体系,全面跟踪和评估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报告,收集学生的思维笔记和反思日志等。设计科学思维评价量表,从提出问题、设计研究、分析证据、构建解释、评估结论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注重形成性评价,及时提供具体反馈,指导学生改进思维方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培养元认知能力,实现科学思维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立了情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的有效性,构建了生物学科思维外显化的教学策略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细化不同思维类型的情境适配性,开发思维过程可视化工具,建立课堂即时诊断机制,通过持续优化情境任务设计,最终实现生物学由知识学科向思维学科的范式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霞 .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J].高考 ,2024,(09):143-145.

[2] 陈丽香 . 高中生物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J]. 高考 ,2023,(33):69-71.

[3] 李小军 .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实践研究[D]. 黄冈师范学院 ,2023.

[4] 王军红 .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与科学思维的培养[J]. 高考 ,2021,(30):25-26.

[5] 赖清玉 .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实践研究[D]. 阜阳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