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社招”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

刘祖源 王子清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330013

本论文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该校3000 余名“社招”学生的学情分析,发现其生源结构多元、学习目的多样、知识基础差异显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这类生源的实际需求。因此,实施精准教学、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类型教育特色的重要课题。

1、“社招”学生的生源结构与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情特征深受成长环境影响。本文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对其 3000 余名“社招”学生从生源结构、学习目的和知识水平三个维度展开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生源结构多元。与全日制在校生不同,“社招”学生在年龄、职业与生活状况等方面差异显著。年龄跨度为“00 后”至“70后”,其中 18~20 岁青年占 11.8% , 31~40 岁中青年占 88.19% ,整体跨度大、分布广。职业方面, 73.23% 为在职人员,涵盖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体经营者等,退役军人也占一定比例。总体来看,社招生源结构更为复杂多元。

(2)学习目的多样。社招学生多数具备工作经历与社会阅历,价值观相对成熟。其学习目标因背景不同呈现明显差异:退役军人多以学历提升和职业资格认证为主;下岗人员注重技能强化与专业知识更新;农民工群体则倾向于学历进阶与实用技术掌握。整体上,社招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内生动力强,目标更加务实和多样化。

(3)知识层次多维。社招生源原有学历以高中 / 中专为主,部分为初中水平。因长期脱离系统教育,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与兴趣普遍偏低。同时,学习时间碎片化,良好学习习惯较难养成。在思政理论素养和分析工具方面较为欠缺,导致其在认知社会、解释现实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机械性”。

2、“社招”学生思政教学的现实挑战

基于“社招”学生年龄跨度大、教育背景不一、学习时空分散、学习动机多样以及学习能力普遍偏弱等特点,传统思政教学模式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1)复杂性VS 灵活性:生源结构对思政教学模式的挑战

社招生源结构复杂,班级组织与授课方式需相应调整。传统思政教学常按专业分班,基于学生相近的学习基础与模式,但该方式难以适应社招学生差异显著的学习背景。此外,多数社招学生需兼顾工作与家庭,难以统一学习时间,因此必须突破传统课堂限制,构建更加灵活、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2)实践性VS 理论性:学习目的对思政课程体系的挑战

社招学生多具备一定社会经验与较稳定的价值观,思政教学应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径,统筹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理论方面应侧重价值校准与思维启发,避免机械灌输;实践方面则应强化“学以致用”,将价值观引导融入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社会经历有机融合,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育人转型。

(3)通俗性VS 枯燥性:学习基础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挑战

社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时间和能力有限,难以适应传统以讲授和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加之工作与生活压力,系统学习时间匮乏,传统思政课堂效果不彰。因此,教师需着力构建高效学习时段,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安排授课时间,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其对思政课的兴趣。

3、“社招”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应对之策

针对“社招”生源特点及高职育人特色,应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整合内容、精准施教,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落实“标准不降”的培养要求。

(1)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模式

针对社招生源结构多元、基础不一的特点,思政教育应重视个体差异,采用更加因材施教、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需在深入调研其实际状况与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教学组织、方法及管理策略,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与育人实效。

一是因材施教,探索“特色班”管理模式。结合社招生源的学习背景,实行差异化、包容性的班级组织形式。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了社招学生在思政课班级组织方式上的意愿,大部分学生表示想按照专业和身份特点进行分班,说明社招生需要在同学之间寻找共同话语。因此应采取灵活的班级组建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特点、学习专业背景,实现因材施教。另外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组建“特色班”,进行协同育人。

二是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线上教学。为满足“社招”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应定制精准教学方案,依托超星、腾讯课堂等平台,开发适配其特点的颗粒化、模块化数字资源,建立“直播 + 资源 + 答疑”混合教学模式。加强分类指导,按基础分层提出要求,强化群内答疑与任务引导,同时建设思政在线课程与资源库,将自主研修计入学时,系统提升线上学习实效。

(2)协同育人,重构课程体系

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引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要求,通过“学校统领、院系搭台、部门协作、教师主演”机制,强化全方位协同育人

一是重构课程价值传递,突出课堂评价引导。针对社招学生特点,德法课应减少理论说教,强化案例与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经历实现价值观“查漏补缺”;概论课与形策课则应讲透理论、渗透意识形态,帮助学生理解制度优势,培育家国情怀与报国信念。

二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结合社招生社会实践丰富但时间有限的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增强共鸣与实效。借助网络平台促进跨时空互动,营造师生共探氛围。备课中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金牌教师开发专业与思政交叉系列讲座,计入学时。可借鉴上海多校试点经验,构建“挖掘育人价值—编制指南—试点—反馈”机制,实现思政课“领舞”、专业课“共舞”的育人格局。

(3)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师能力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机械记忆,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知升华为内在的价值认同与信仰。思政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关键力量,须从根本上转变理念,认识到教学深度与学生接受能力密切相关。应紧紧抓住教师这一“关键少数”,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持续提升教学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石, 张宏. 高职社招生源学情特征分析与应对——以“思政课”教学为视角 [J]. 机械职业教育 ,2022(01):54-58+62.

[2] 吴雪芬 . 高职思政课“三类三导三结合”教学模式探析 [J].时代报告 ,2021(08):126-127.

[3] 程德慧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与职业 ,2019(03):72-76.

本文系 2022 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百万高职扩招背景下‘社招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2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