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适应江苏优势产业集群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刘孝赵 李丁宁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苏州市 215009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却有待提高。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课程体系更新缓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1 构建动态响应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高职院校需在江苏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背景下建立一种专业建设机制,该机制需具备高度适配性调整能力。维持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主体的协作性联系不可或缺,这种联系支持通过周期性调研活动与信息分析工作来系统把握集群的整体演进方向、关键技术创新点及其对人才具体能力的要求变化。聚焦“物联网产业集群”这一对象,院校必须持续追踪“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及“工业互联网”等不同应用场景的渗透情况,同步掌握企业在“物联网系统集成”、“数据分析”、“安全维护”等职能领域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动态调整。那些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兴产业,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应用的领域,其发展态势同样需要密切关注,院校应前瞻性地规划相关专业方向,为后续产业升级储备必要的人力资源。基于对产业需求变化进行的监测,院校有必要启动专业设置的调整过程,优化专业的整体构成结构。那些与产业当前及预期需求契合度高的专业,应当获得更多资源投入,强化其建设水平;反之,对于市场需求呈现持续萎缩态势、毕业生就业前景显著受限的专业,则需考虑逐步控制其招生数量,在必要情况下停止招生。举例来说,伴随“智能制造”模式的推广,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内容必须进行革新,融入更多涉及“自动化”、“智能化”的知识模块,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智能制造”生产环境要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策略上,还应考虑参照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在特定产业高度集聚的地域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强化建设与之紧密关联的专业集群,以此提升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
2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要求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决定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围绕教育链、人才链同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衔接展开实质性合作。共建具备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以及技术研发综合功能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成核心举措之一。此类基地的建设必须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严格遵循实际工艺流程。先进企业设备与技术的引入不可或缺,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场景与实践机会。以“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与知名汽车企业的合作至关重要,引入该企业生产线与检测设备使学生得以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保养及检测技能。完善的管理制度需同步建立,实现校企共同管理,保障实训教学的质量与实际效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构成另一核心路径。这种模式融合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显著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院校与企业应签订正式合作协议,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清晰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需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师傅,由师傅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传授企业特有文化及实际工作经验。院校则需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教学过程,承担学生理论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职责。数控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中可见其运作方式: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在车间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机床操作等技能;学校教师在课堂负责讲解数控技术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成长,最终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3 实施特色化品牌建设,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面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关键任务。实施特色化品牌建设是一条重要路径。这要求院校打造出特色鲜明且知名度高的专业品牌。具体怎么做呢?院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值得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往往蕴含独特价值。当地产业的优势条件也不容忽视。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找到专业的特色亮点。比如,有些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它们完全有能力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这样做,能培养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些高职院校的地理位置靠近产业园区。这就提供了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良好基础。围绕园区的实际产业需求打造专业,是可行的方案。苏州工业园区是个典型案例。它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园区内部聚集了大量电子信息类企业,精密机械企业同样密集分布。位于此地的院校拥有天然优势,它们能够依托园区的强大产业背景,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变得顺理成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同样可以突出发展。这些专业的应用性必须得到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大力投入,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应能直接满足园区企业的实际需求。品牌专业对于高职院校意义重大,它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院校必须重视对这类专业的资源倾斜,投入力度需要持续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性工作,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很必要,骨干教师的补充同样重要,目标是组建起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设施的改善不能滞后,品牌专业需要先进的设备支持,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要提高,实训基地的条件必须完善。课程改革创新是另一项重点任务,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勇气。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燕萍, 熊智, 彭晓君. 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5,24(16):173-175.
[2] 王涟 . 新“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耦合协调——以温州市为例 [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5(02): 37-43.
[3] 方世梅 . 协同理论支持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 [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 2025,(03): 12-17.
简介 : 刘孝赵,男,1983.05,汉,硕士研究生,安徽六安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 :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
简介 : 李丁宁 , 女 , 2005 年 10 月 1 日 , 民族:汉 , 大专 , 河南省新乡市 , , 学生 , 研究方向:电子技术 , ,
课题来源:2025 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适应江苏优势产业集群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2025JGYB634
课题来源:2025 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 课题名称:产教融合驱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5JGYB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