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体系构建
林志洪
福建省莆田市第五中学 351100
一、引言
高中化学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形式,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实验教学碎片化的化学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中化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与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是破解当前化学教学困境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学生从 “知识记忆者” 向 “实践探索者” 转变,实现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核心环节。这一体系的构建需统筹课程目标定位、活动内容设计、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标准制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驱动的教学闭环,切实提升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策略
引入语:高中化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需通过系统化、层次化的策略推进。以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环节,探讨具体操作方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与规划
课程目标设定需遵循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水平,从知识应用、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目标。在知识应用层面,可设定让学生能独立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并分析电池装置的运行机制;技能培养方面,除常规实验操作,还应细化到要求学生熟练使用 pH 计、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并能运用 Excel 等工具进行实验数据的图表绘制与误差分析;情感态度层面,通过组织化学实践竞赛、科研成果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与探究精神。
在规划阶段,根据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制定长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可精确到每周实践活动的具体任务,如第一周完成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训练,第二周开展简单的物质鉴别实验;长期计划则以学期为单位,明确每个阶段的实践主题与任务,例如高一下学期围绕 “化学与生活” 主题,依次开展食品添加剂检测、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系列实践项目,确保课程有序推进,形成连贯的实践教学链条。
(二)优化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实践活动内容设计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的结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环境问题、新材料应用等作为实践主题,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除了常见的“家庭常见清洁剂成分分析”“校园周边水质检测” 等实践项目,还可拓展更多方向。例如,结合新能源发展热点,设计 “太阳能电池板简易制作与效率测试” 项目;针对当下塑料污染问题,开展 “可降解塑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同时,内容设计需体现梯度性,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逐步过渡到综合性、探究性实验。以 “酸碱中和滴定” 为例,先安排学生按照标准流程进行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操作与计算方法;后续进阶为开放性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待测溶液与指示剂,设计实验方案并探究误差来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化学综合能力。
(三)规范实践课程实施流程
实践课程实施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中指导与课后总结三个环节。课前准备时,教师不仅要明确实践任务,准备实验器材、药品及相关资料,还需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单,任务单中包含实验原理的微课视频、预习思考题、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学生在线提交预习报告,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
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课中指导阶段,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践活动。分组时采用异质分组策略,将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学生搭配组合,确保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规范学生操作,确保实验安全进行。可运用 “问题链” 教学法,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使用手机等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现象与数据,便于后续分析与总结。
课后总结环节,组织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与结果。为提高报告质量,可提供报告撰写模板,明确格式要求与内容框架。开展小组汇报与交流时,采用 “展示 - 提问 - 答辩” 模式,让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与建议,汇报小组进行答辩。教师进行点评与反馈,不仅关注实验结果,更注重对实验过程中创新点、团队协作表现的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
(四)整合与保障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保障是实践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除了配备常规实验仪器与药品,还应设立创新实验区,引入数字化实验设备,如传感器实验系统,支持学生开展更前沿的探究实验。定期组织实验室管理员与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设备管理与使用水平,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与高效利用。
线上教学资源开发方面,除了虚拟实验平台、教学视频、电子资料等,还可搭建化学实践教学社区,鼓励师生在社区内分享实践经验、实验技巧、创新想法等。引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沉浸式虚拟实验课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复杂、危险或难以开展的化学实验。
此外,加强校企合作、校际交流。与当地化工企业、环保检测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调研与实践,了解化学知识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积极参与校际间的实践课程交流活动,通过互访、联合教研等方式,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实践课程案例与经验,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实践课程质量。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涵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中,课堂观察可制定详细的观察记录表,从实验操作规范性、问题解决主动性、团队协作贡献度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小组互评采用互评量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并要求说明评价理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评价能力。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观察、学生表现记录等,定期为学生撰写个性化评语,反馈学习情况与改进建议。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体系构建,是推动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与多元评价,让实践课程成为学生探索化学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的桥梁,助力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教育理念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该体系也需持续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雨薇。高中化学实践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J]. 教育科学前沿,2023(5):45-50.
[2] 刘启轩。化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J]. 教学与管理研究,2024(3):32-37.
[3] 周逸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探索 [J]. 基础教育研究动态,2023(8):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