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瑜娴

梅县新城中心小学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该模式强调了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以系统性的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单元教学为例,从单元整体性教学思想出发,探索了“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实施途径,以期对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设定教学目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核心

所谓的目标,即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标准与成效。在“教—学—评”体系中,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指南、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其核心功能在于引导教学方向、激发学习动力、调控实施过程及检验目标达成度。因此,教师需基于课标要求与学情分析,对目标进行分层细化。第一层是知识维度,需要解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具体要求;第 2 层是能力层级,区分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如圆锥体积公式推导与跨学科应用,第 3 层是学科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融入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掌握学习以及评价相关的信息,在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应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加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学习历程:“教—学—评”一体化运作的载体

学习活动应形成“目标 - 任务 - 评价”的闭环系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为学生学习准备所提供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在“教 - 学 - 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在做好目标设定、评价任务的基础上,要根据各个方面的条件,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实践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以《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为例,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核心知识引入: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绕轴旋转形成圆柱或圆锥的过程,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关系。通过观察圆柱与圆柱模型,描述它们的特征:圆柱上下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底面、曲面侧面、无数条等高;圆锥一个圆形底面、曲面侧面、一条高。

重难点探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需结合展开图与底面周长的关系),圆锥体积公式中“等底等高”关系的理解。

教学策略与方法:首先,动手操作与直观演示,通过剪开圆柱侧面、旋转平面图形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形成;利用实物模型观察高、底面等特征。其次,公式推导与数学思想渗透,圆柱体积公式通过“转化法”(将圆柱切拼为近似长方体)推导,渗透模型意识;圆锥体积公式通过“实验法”与“类比法”验证,体现转化与推理思想。最后,利用公式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如计算水桶表面积、圆锥形冰淇淋体积等,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知识迁移与联系:基于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经验,类比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为圆柱底面相关公式提供基础;与物理学科结合,解释旋转体(如陀螺)的运动特性。

三、构建评价机制:“教—学—评”一体化落地的抓手

教学评价是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核心手段。教师要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融合,把抽象的目标转变成可观察的评估维度。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什么”和“如何学”,就必须对学生竞价任务进行有效的提炼,从而指明学生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表现来设定适当的评价任务,并且尽量把评价标准细化,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提高“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教学评价的分层递进设计可分为3 个层级:(1)诊断性评价:通过前测问卷、知识测验等方式,探查学生的学习起点与认知障碍;(2)过程性评价: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操作规范性、思维活跃度和合作参与度;(3)表现性评价:设置分层任务单。如此进行递进式评价,可以提高评级结果的合理性。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前,提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预习: 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② 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可切拼的小圆柱学具,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切一切、拼一拼进行实践探究。学生亲身体验后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甚至学生还发现了切拼后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增加了 2rh 。课后,我设计了A 类基础性练习3 道,B 类提高性练习2 道,C 类拓展延伸练习1 道,并进行反馈与评价(如下):

在教学结束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并根据教学评价环节所得到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例如,我发现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牢固,便在后续的复习课中增加相关的练习和讲解。

通过将教学评一体化的模式应用到圆柱与圆锥的单元教学中,我发现以素养为导向的系统设计能有效提升课堂效能。同时,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了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空间观念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增强。未来,我们需进一步打破学科边界,融合技术创新,让学生在结构化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雒红梅.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J]. 数学小灵通( 中旬刊 ), 2025, (02): 17-18.

[2] 张静 .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J].小学生 ( 上旬刊 ), 2025, (02): 52-54.

[3] 雷祥华 .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J]. 家长 , 2025,(04):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