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全寄宿制初中化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傅秀英
福建省龙岩市第十中学 364000
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各学科教学均需承载起价值引领的功能。在农村全寄宿制初中,学生长期在校的特殊生活模式,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核心学科,其教学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因此,探讨化学教师如何在该环境中有效渗透德育,发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便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课题。
一、巧用乡土化学,构建“模拟家庭”式课堂
农村全寄宿制学校的特殊环境,客观上弱化了学生的家庭教育功能,学生在情感归属与集体协作意识方面存在现实需求。化学教师可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乡土生活情境深度融合。这一做法的核心在于将科学探究活动转化为一种模拟的家庭式集体协作的模式。学生们在共同完成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任务时,自然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协作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冰冷的化学知识被赋予了温度,课堂成为弥补学生家庭情感支持的有效场域。学生不仅学习科学方法,更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人际合作,理解集体责任,其德育价值便蕴含其中。
例如,在讲授《水的组成和净化》时,教师可组织“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并将其设计为一项“家庭任务”。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地取材,从校园或村庄周边寻找卵石、石英砂、木炭、棉花等过滤材料,并将浑浊的池塘水作为净化对象。在任务执行阶段,教师引导各小组展开民主协商,讨论净化材料的铺放次序与各自功能,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有的学生负责材料的清洗与筛选,有的学生负责装置的搭建与固定,整个过程模拟了家庭成员为解决共同问题而分工协作的情景。这个活动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契机:学生在寻找材料时,感悟到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价值;在讨论设计时,学习了平等沟通与科学决策;在动手操作时,体会到细致耐心与严谨态度的重要性。当浑浊的水流经每个成员共同搭建的装置而变得清澈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份源于集体协作的成就感与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二、扮演“生活导师”,延伸化学知识边界
在全寄宿制学校中,教师的职责自然地从课堂延伸至学生的生活全域,由于学生长期远离家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安全问题缺少来自父母的即时指导。化学教师若能主动将学科知识与学生住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便能扮演“生活导师”的角色。这种做法将抽象的化学原理转化为具体、实用的生活智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关怀。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处理生活难题,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科学的认同和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时,教师可将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的知识讲解,拓展为一堂生命安全与社会责任教育课。在阐释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农村地区常见的安全隐患,例如进入久未通风的地窖、深井前为何必须做“灯火试验”。教师应清晰阐明,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常识,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家庭的责任。随后,教师可将话题引向宿舍安全管理,让学生讨论在宿舍内使用明火或存放易燃物的潜在危险,并联系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剖析火灾的预防与初期扑救方法。这一教学设计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切身的生活环境紧密缝合,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安全规则并非简单的纪律约束,而是保护自我、关爱他人的具体行动,从而将“珍爱生命、责任在肩”的德育观念落到实处。
三、讲好“化学家故事”,树立精神偶像
寄宿制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单一,他们接触外界杰出人物与励志事迹的机会有限,可能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化学教学不应局限于公式与实验,它也是一个承载着人类探索精神与科学家品格的广阔舞台。化学教师可以择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家事迹,将其作为鲜活的德育素材。这种方式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学生们点亮前行的灯塔。这些故事里的坚韧、执着与家国情怀,能够跨越时空,给予身处困境或感到迷茫的学生以深刻的情感触动和精神激励,帮助他们在心中确立可供效仿的榜样,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与人生追求。
结合《金属矿物及铁的冶炼》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入叶渚沛先生的事迹,开展一场生动的德育渗透教学。在介绍“高炉炼铁”的化学原理时,教师可适时讲述叶渚沛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钢铁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已在冶金学领域取得世界级声誉的叶渚沛先生,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
教师应着重剖析他如何将先进的物理化学理论应用于中国落后的高炉生产实践中,面对技术封锁和质疑,他坚持科学真理,开创性地提出了高炉强化、高压操作等一系列先进理论,为新中国的钢铁产量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讨论:叶渚沛先生的研究与“高炉炼铁”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具有怎样的直接关系? 学生在思考中会明白,钢铁是工业的“粮食”,而叶渚沛先生的工作,正是让生产“粮食”的“心脏”能够更强劲、更高效地跳动。这种做法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奋斗可以与国家的工业命脉紧密相连,从而在心中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其教育意义远超单纯的知识记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全寄宿制初中这一特殊教育场域中,化学教学承载着超越知识传授本身的使命。将德育恰当地融入化学教学,并非是额外附加的任务,而是科学教育回归其育人本真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单纯的解题能手,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时,同步完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与责任构建。对于一线化学教师而言,这要求教师将目光从课本与试卷延展开去,审视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成长需求,并以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在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条探索之路没有终点,它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也必将使化学教育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展现出其应有的深度与温度。
参考文献
[1] 王泽彪 .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 甘肃教育 ,2017(6):1.
[2] 谢凤 . 微探德育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J]. 互动软件 ,2023(6):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