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多学科融合教学路径探索
王咏梅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读写训练,而是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多学科融合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统编版教材在编写中注重文化、科学、艺术等元素的结合,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本文从契合点分析、教材元素挖掘、实践路径探究及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多学科融合的契合点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这些要素和其他学科有天然的联系。语言学习借助逻辑思维开展,与数学构成互补局面;审美与创造和音乐、美术等学科紧密相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历史、地理、道德教育等学科互相起到支撑作用。
多学科融合的意义是破除学科界限,协助学生达成整体认知与综合素养。处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灵动,但对学科边界的意识不足,跨学科教学有益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达成知识迁移及能力拓展。语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可在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与多学科融合在目标层面高度契合,二者相互结合,给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可能。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学科元素的挖掘
统编版教材在内容设定上极为重视人文与科学共存,单元主题鲜明易辨,既兼顾语言训练又进行知识拓展。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不只是学习语言表达,还能体会到音乐与绘画之美;说明文和科普文章涉及到科学知识,和科学学科达成天然融合。
教材中可挖掘的跨学科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历史文化类文本,辅助学生学习语文时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其二,文学和艺术紧密结合,诗歌和散文大多带有音乐节奏以及画面感,便于进入音乐、美术课程课堂。其三,科学与语文的融合,说明文、探究类文章可带动学生做科学实验与观察。其四,逻辑与语文相融合,寓言、故事常含有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的成份,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些元素的存有,让语文教材不只是充当语言训练的载体,更是跨学科学习的宽绰平台。教师进行教学时若能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就可实现语文教学的多方位拓展。
三、小学语文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在实践中,多学科融合需建立在科学设计和合理推进的基础上。
首先是单元整体设计。统编教材的单元主题往往具有跨学科潜质,教师应打破课文之间的割裂感,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主题统整与任务群,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形成知识链条。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去开展跨学科的探究工作,达成语文跟其他学科的综合。就像在学习“探究自然”这一单元时,可设计规划观察植物生长的项目,依靠科学知识开展记录和表达。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学习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跨学科情境下的实践能力。
第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了,教师不只是充当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召集者和跨学科资源的统筹整合者。教师需主动和其他学科教师协同合作,一起进行教学设计。
最后是评价方式的优化。传统语文评价极为看重结果,而跨学科融合更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与能力培养。教师在做评价时,应留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构建多层面的评价体系。
四、案例分析与教学启示
在统编版教材中,许多专题都具有跨学科潜质。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师可以在讲授《古诗三首》时,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故事、美术作品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化内涵,在绘画或手工中再现文化符号,促进语文与艺术、历史的融合。
又如科学主题文本,如《爬山虎的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还能通过观察实际植物,开展科学实验,提升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语文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绘制植物生长图,形成语文与科学的深度结合。
启示我们,跨学科教学应当立足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喜好,关注活动设计体现出的多样与开放。融合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表象,而要凭借具体任务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其余学科知识的互通。
综上,小学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必须突破传统学科边界。统编版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多学科融合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并加以利用。通过单元统整、方法创新、角色转变和评价优化,语文课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未来的研究还需在更多实践案例中深化探索,推动多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敏慧 . 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J]. 广西教育 ,2025,(19):114-116.
[2] 许月红 . 小学语文与科学、劳动的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拓展实践课程为例 [J]. 江西教育 ,2025,(2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