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的策略研究
冯云玲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0507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与深厚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设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责任。在高校设计专业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虽然国内部分高校设计类专业已经尝试融入非遗文化教育,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教学目标指向不清晰、教学方式方法不丰富、文化传承挖掘不透彻等问题,影响着非遗文化育人的全面深入开展。如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科学、有效地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遵循高校设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探究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并针对当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厘清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教育与非遗文化有机融合的时代使命和育人目标。
一、“立德树人”理念与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的内在联系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内涵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要义是以德育人,它强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价值观、审美观和人格品质的培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承担着培养学生精神品格、社会情怀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对设计类专业来说,“立德树人”不仅仅在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体现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载道”,在专业能力和品格修养上起头并进。也正因为如此,“立德树人”才是非遗文化融入设计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与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与价值观念。从育人价值来看,非遗文化具有历史记忆价值和集体智慧价值,可以作为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资源。第一,非遗文化种蕴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职业操守与道德准则。第二,非遗文化图案、技艺、故事中蕴含忠孝仁义、诚信友善、和谐和平的传统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认同与价值自觉。第三,非遗文化中兼具地域性与民族性,可以培育学生开阔的文化思维和艺术视野。第四,非遗的技艺实践性与艺术表现性相统一,能够帮助设计专业学生在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中同步提升,实现知识学习与人格涵养的双重目标。
(三)高校设计专业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的必要性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为设计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摆脱单纯的技术训练,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到作品里。对学生来说,这既是一次技艺上的锤炼,也是一次文化上的滋养。随着对非遗的深入接触,学生的文化自信也会逐渐增强,在面对全球化的设计语境时,他们才能把民族特色与价值观念融到作品之中,形成鲜明的自我定位。与此同时,非遗技艺本身强调动手操作性与创造性,这与设计专业注重的“做中学、学中做”的高度契合。通过项目实践或体验式教学,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在实践操作中理解了文化背后的精神意涵。这样看来,非遗文化进入设计课堂,不只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更是对教育服务社会使命的回应,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传承文化与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逐渐增强,部分高校设计专业逐渐将非遗文化引入课程体系,探索以文化资源带动教学创新的路径,或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或组织工作坊、校企合作项目,把刺绣、染织、雕刻等传统工艺融入教学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在非遗课程的学习中树立起文化自信。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非遗文化的教育应用提供了新契机,虚拟展示、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再设计等形式逐渐成为课堂的重要补充。但总体而言,非遗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课程设置以体验和展示为主,系统化、长期化的教学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虽然非遗文化融入设计专业课程为教学带来了一定创新,但其融入到课程在育人目标、课程定位、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导致融合效果程度不高。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问题分析
1.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明确的问题
当前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在目标定位与内容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一方面,很多课程以“文化传承”为教学目标,但缺乏可操作的教学分解与细化标准,使得课程的教学成效无以衡量。另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局限于对非遗技艺的浅显呈现,以“观摩”“体验”为主,而很少从艺术语言、设计思维、文化价值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模糊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使课程难以在立德树人的整体教育任务下发挥实效。甚至有些课程“重形式、轻内涵”,将非遗当作装饰性的教学素材,忽略非遗文化蕴含的育人要素,致使非遗文化在学生认知中流于感性认识而非内化为专业素养和文化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非遗文化与设计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2. 教学模式单一、文化表达浅层化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已尝试通过项目制、实践课程等方式将非遗文化引入教学,但教学模式仍相对单一,课堂多以讲授与展示为主,学生参与度与主体性不足,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度互动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且非遗文化的呈现多集中于表层的工艺再现和纹样的复制、粘贴,文化表达停留在“形式化模仿”,缺乏对其象征意义、价值内涵和时代性的挖掘。表达形式的浅显,使得非遗在课堂中容易被异化为“素材库”,而非承载价值引领和文化思辨的教育资源。这导致非遗文化的教育性价值淡化,也使学生难以通过设计实践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可见,如何突破单一模式、推动深层次文化表达,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师资力量不足及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非遗文化教学对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有工艺传承的背景,同时还要掌握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而这一点正是当前高校普遍的短板。很多具备非遗技艺的老师,往往缺乏系统的设计教学理念,在与设计课程对接时容易出现脱节;而设计学科出身的教师,虽然熟悉现代设计方法和思路,但在具体工艺细节和深层文化内涵上却了解不足,难以把非遗的价值全面融入教学。这种师资结构上的错位,直接制约了课程的深度拓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非遗教学所需的资源也显得不足,包括实物材料、工艺场所、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都存在缺陷。师资和资源的双重限制,使得非遗文化在设计专业教学中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教学机制。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的策略建
(一)明确融入目标,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导向
在“立德树人”的视野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关键在于厘清它的定位和目标。非遗不能只是被当成技艺的简单重复,或是装饰图案的堆叠,它更应该成为学生品格养成和文化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设计中,学校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也要让他们在学习非遗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价值观念,比如守信、尽责、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并把这些内容融入育人目标。坚持“以文化人”的思路,课程就不会流于形式,而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在讲授传统工艺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工匠精神背后的责任与担当,让这种理解自然转化为作品中的价值取向。这样一来,专业教学就不再停留在技能训练的层面,而会逐渐转向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深化非遗文化的内涵教学
非遗文化进入高校设计专业, 不能仅限于一两次的体验性活动或是短期性的活动项目,
还需要系列化的专业课程作为支撑。可以在必修课、选修课中植入非遗内容,形成“基础认知—技艺体验—创新转化”的课程体系将更为合理。例如,在讲授设计史或工艺学中,引入非遗经典案例,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或技艺方法的同时,也能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味。同时课程设计还需注重内涵的挖掘,避免把非遗理解成单纯的图案复制或手工模仿,而是要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甚至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把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进自己的设计实践中。除此之外,借助数字化平台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也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影像和虚拟体验,突破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这样的课程体系,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他们的文化认同,将非遗教育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真正契合起来。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非遗文化的育人效果
在非遗教育中,教学模式往往决定了课堂的成效与学生的获得感。当前许多课堂仍以讲授、展示为主,这样的课堂创新性不足,学生的兴趣不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 [2]。为确保非遗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推动教学模式的革新。可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把非遗元素融入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让学生从调研、构思、制作、展示等环节切身参与,使其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获得认识。课堂形式也应当更加灵活,如翻转课堂、专题工作坊,或者跨专业的合作,都能在较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造意识。数字化的手段运用也不容忽视,如 3D、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沉浸式环境 [3],可以展现传统手工艺操作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技艺背后的故事。在课程评价上,也不必局限于成果本身,应转向关注学习的全过程,不仅是考察学生对文化价值的理解,更是关注他们在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多元而灵活的教学模式,使非遗教育不再停留于技艺层面的传授,而是逐渐转化为涵养品格、激发创造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保障
要推动非遗文化在设计专业中生根发芽,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与资源保障。然而,现实中不少高校面临着“设计教师缺乏非遗认知,非遗传承人欠缺现代教育理念”的尴尬处境,这种脱节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需要高校从师资方面着手,一方面,引导设计教师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认识,逐步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非遗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和教师组建“研”“传”结合的教师团队。此外,还应建立定期的教师培训机制,比如组织教师参与非遗工作坊和实地考察,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理解,并转化为教学创新。在资源方面,高校除了建设非遗工坊、实验室和数字化数据库之外,还要加强与博物馆、文化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随着师资与资源的不断完善,非遗教育才能在设计教育中发芽、开花、结果,并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格局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五)深化实践教学,推动校地合作与协同育人
非遗文化的价值在于运用和传承,因此在高校设计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他们走进真实情境。如参加田野调查或驻地实践,亲身观察非遗技艺的生产过程,在真实体验中逐渐理解技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将这些见解转化进自己的创意作品中。高校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非遗工作室的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实训平台和创新项目,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并积累经验。这些实践可以采取文创产品开发,也可以是非遗主题的展览或竞赛等形式。这些活动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有助于他们认识到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可见,校地协同的实践模式既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也使“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四、结论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也为非遗文化融入设计专业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可以看到,非遗文化所承载的工匠精神、审美追求与伦理价值,与设计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能够在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实中,这种融合还存在不足,包括育人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相对零散、教学方式偏于单一,师资和资源也显薄弱,这些问题制约了非遗教育应有价值的充分体现。
对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首先,在整体规划上,非遗教育不应只是零散的补充,而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战略中,从源头上避免碎片化和短期化。其次,高校需要推动跨学科融合,加强非遗研究同数字技术、文化产业、教育学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拓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与政府、非遗传习基地和文化企业等长期联系,共同开设课程、建设工作坊、开发文创项目,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师资建设上,应更加“双师型”队伍的培育与引进,鼓励其开展非遗研究、学术交流,以不断提升教学与科研的水平。通过这些努力,才能逐渐形成合力,推动非遗与设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由此可见,把非遗文化融入设计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探索,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传承和当代表达。这样的结合,为高校培养既懂文化又有创意的设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也让设计教育在不断更新中积蓄起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17):45-48.
[2] 刘红蕾 . 基于立德树人探索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1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