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究
李雪萌
长春力旺实验小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产物,并且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传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内化知识并提升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迫接受知识,缺乏合作探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接受方式被动。
一、建构主义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契合点
(一)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观点体现出来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被凸显出来,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听讲过程,而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思考动手操作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师只是充当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讨论引导者以及必要的支持者。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过程来主动发现问题、建立假设并检验结果,从而加深自己对于数学知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二)合作学习促进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互动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常常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并共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比较和完善自身的思维,而且,他们会仔细倾听他人思路,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与处理手段,合作学习不但提升了学习的乐趣,还让同学们感受到更多的参与感。而且,合作学习有益于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及评判能力,使知识认知和能力发展共同得到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建构主义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之下,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小学数学课堂应当设计出具有一定情境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使得数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或者现实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情境展现出来之后,学生可以自主地去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此期间,学生能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学生在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里自主去了解数学知识,达到从问题意识到知识构建的自然衔接,让学习变得有主动性和深度。
例如,在“一案六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情境创设,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的关键部分。教师结合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教学实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化繁为简,置于具体问题场景当中,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如在接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用蛋糕分割的案例展示各种不同分割方式,借此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含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如此便借助于情景的展示,学生可以自行发现问题并着手去寻找解决方法。教师就站在旁边,进行提醒和引导,引领学生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实现从情境体验到问题意识的自然衔接,让课堂教学更具主动性和探究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鼓励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时去寻找解决办法,依靠问题驱动,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尝试、假设、验证,进行逻辑推理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系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与支持作用,给予必需的资源与策略提示,鼓励学生持续探索并思考,让学习过程成为知识建构的主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以“一案六学”教学模式为例,以问题为导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以具体的问题教学案例为基础,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提出:“如果教室地板铺上不同颜色的方格,如何才能快速知道教室的面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并且去验证结果,从而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计算的规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予以相应的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相应的假设,再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和总结。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能够积极地去建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操作体验,动手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操作体验是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途径。小学数学课堂里应当给予学生大量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搭建模型、开展数学实验等,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2]。通过实际操作,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观察规律,尝试方法,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优化认知结构。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起着引导和支持的作用,给予学生一些工具并加以提示,促使学生自发探究并提炼总结经验,让知识的理解从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这样可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一同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一案六学”教学模式中,操作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关键一环。教师围绕具体教学案例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时,感知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在“图形周长计算”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不同形状的纸片或教具,让学生动手测量边长并计算周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测量。通过操作和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些数学规律,并尝试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方法,此时教师就起到一种引导和支持的作用,给学生充分放手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进行思考、尝试操作再总结经验。最后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
经过对“一案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应用建构主义理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增强合作意识,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并行。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小学应继续开展具有案例化、情境化、探究化特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实教学资源,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课堂。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建构主义的“一案六学”教学模式将成为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小娟 .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究——以“一案三学六环”教学模式为例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39(06):50-53.
[2] 朱茂燕 . 新课程目标教学“ 1+6 ”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