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何林芮
四川省广汉市光华双语学校 6183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培育的黄金期,音乐与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载体各有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课聚焦乐理知识与歌唱技巧,舞蹈课侧重肢体动作规范训练,学科间的割裂使学生难以将听觉与动觉艺术融会贯通,无法满足其多元化艺术学习需求,推动两者教学融合,成为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一、创新教学设计,构建融合教学内容体系
小学音乐与舞蹈教学的深度融合,核心在于突破学科界限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通过确立主题单元,将音乐与舞蹈的教学内容围绕同一主题展开,挖掘两者在情感表达、节奏韵律方面的共通点,引导学生从听觉与肢体感知的双重维度,深化对艺术表达的理解。
以六年级下册“古风新韵”主题单元教学为例,音乐课堂选用古琴曲《关山月》作为核心教学素材,教师先引导学生多次聆听乐曲,分析其中古朴悠远的旋律线条与舒缓的节奏特征,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阔画面。舞蹈教学环节,根据乐曲所营造的意境,设计相应的古典舞动作:用手臂轻柔的波浪摆动模拟月光流淌,搭配细碎的云步呈现月下漫步的闲适。教学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与画面,再尝试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肢体语言——当旋律低沉时,以俯身、垂首的动作表达沉思;在节奏增强处,用舒展上扬的手臂动作呼应情绪的递进。音乐与舞蹈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音乐教育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使学习经验更加触动心灵。音乐的学习不再仅局限于听觉的触动,而是引入了全身动感的参与,使得学习过程富有生机。融入音乐的舞蹈更注重情感与肢体间的对应,让学生在全感官体验中对音乐有深度理解与感情共鸣,激发学习热情。
二、丰富教学形式,开展多元融合实践活动
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形式,是推动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校园主题活动、设计游戏化教学环节等方式,能够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与互动中,自然实现两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融合应用[1]。
在四年级下册“跳起来”主题教学中,学校组织“舞蹈音乐创意赛”。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择《新疆舞曲第二号》作为创作素材。活动开始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展现乐曲欢快热烈的节奏与浓郁的异域风情:用快速旋转动作对应节奏中的切分音,以大幅度的扬手、扭腰动作配合旋律的高低起伏。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聆听音乐,不断调整动作的速度与力度,使其与音乐节奏精准匹配——在节奏紧凑段落加快舞步频率,在旋律舒缓处加入舒展的手臂造型,到了表演环节,学生还需进行分工协作,有人负责音乐播放的节奏把控,有人专注舞蹈队形的编排与变换,有人承担动作设计的创意构思,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音乐舞蹈接力”游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融合能力,教师播放《新疆舞曲第二号》片段,学生依次上台即兴创编舞蹈动作,后一位学生要在保留前一个动作风格或节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迅速捕捉音乐节奏变化与情感转折,并及时转化为肢体语言:听到鼓点密集时,用跳跃动作表现欢快情绪;遇到旋律抒情时,改用柔美的手势传递情感。
三、优化教学评价,建立融合教学评价体系
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的评价,需要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的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在融合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为教学改进和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反馈 [2]。
评价六年级“古风新韵”主题学习成果时,评价指标涵盖多个方面:音乐维度考察曲目选择是否契合主题,对乐曲情感的诠释是否准确;舞蹈维度评估动作设计与音乐节奏的匹配程度,肢体语言对音乐意境的表达效果;创意维度则关注作品是否在音乐与舞蹈结合上有创新突破。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保障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教师从专业角度对作品的技术规范和艺术水准进行点评;学生自评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深度,以及舞蹈动作完成的流畅度与表现力,如“动作是否准确传达出音乐中的孤寂之感”;小组互评则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从同伴作品中发现优点并提出建议,如“他们将云手动作与旋律强弱结合的方式值得借鉴”。通过多主体参与评价,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认识作品的优缺点,主动思考音乐与舞蹈的融合要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艺术教育迈向创新发展,音乐与舞蹈教学融合是关键一步。以主题为线索串联两门学科知识,可消除学科独立教学的弊端;借助校园活动与游戏化设计,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然融合艺术技能;构建多维度、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则能全方位优化教学成效,多策略协同推进,方能充分调动学生艺术学习热情,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慧芳 . 小学音乐融合舞蹈教学探究 [J]. 环球慈善 ,2020(02):0288-0288.
[2] 郭琳 . 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J]. 科幻画报 ,2022(0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