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水的运动”单元教学实践与反思
安星美
遵义市南白中学 563100
一、引言
大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理解学科本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涉及水循环、海水运动等多个知识点,知识点零散且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当前,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仍存在重知识点传授、轻知识整合与应用的问题,学生难以将“水的运动”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无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基于此,开展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水的运动”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水的运动”单元教学中,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达成,提升教学效果。
(一)锚定单元教学目标,搭建大概念知识框架
首先,深入研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水的运动”单元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及要求,结合大概念的核心内涵,确定单元教学总目标,即让学生理解“水的运动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这一大概念,掌握“水的运动”相关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接着,依据总目标,分解出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如在“水循环”课时中,让学生能描述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然后,围绕大概念与教学目标,梳理“水的运动”单元的知识点,包括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影响因素,海水运动的形式、成因、影响等,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认知。在搭建知识框架时,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呈现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大概念理解
根据搭建的大概念知识框架与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设计“探究某区域水循环变化及影响”的活动,先为学生提供该区域的气候资料、地形图、水文数据等相关信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析该区域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当前水循环的状况;接着,提出“若该区域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水循环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推理,预测水循环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地理影响;最后,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知,完善知识体系。在“海水运动”教学中,设计“分析洋流对某沿海城市气候的影响”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该城市的气候数据、洋流分布资料等,通过分析、对比,探究洋流对城市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海水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深化对大概念的认知。
(三)整合多元教学资源,为大概念教学提供支撑
充分整合教材、生活实例、多媒体资源、校外实践资源等多元教学资源,为基于大概念的“水的运动”单元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在教材资源利用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本、图表、案例等内容,将其作为教学的基础素材,同时结合教学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补充。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的影响因素”时,除教材提及的自然因素外,补充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内容,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生活实例方面,选取与“水的运动”相关的生活现象,如城市内涝、海水倒灌等,将其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资源上,利用纪录片、动画、遥感影像等,直观展示水循环过程、海水运动现象等抽象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当地河流、湖泊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体运动状况,采集水样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的运动”,增强对大概念的感性认知与理解。
(四)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监测大概念教学成效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全面监测基于大概念的“水的运动”单元教学成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对“水的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注重评价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在评价方式上,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如何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某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了解学生对大概念的运用能力;通过检查学生的探究活动报告,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单元测试的形式,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避免单纯考查知识点记忆,如设计综合题,让学生分析某区域“水的运动”相关现象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三、结语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水的运动”单元教学实践,通过锚定教学目标、设计探究活动、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评价方式,有效整合了“水的运动”单元零散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大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不足,如探究活动时间把控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等。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合理调控教学时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推动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明宇 .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25-29.
[2] 李浩然. 高中地理“水的运动”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 地理教育,2024(3):31-35.
[3] 王嘉怡 . 大概念导向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