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课中的安全管理与执行策略
汤勤
江苏省宜兴市树人中学 214200
引言:
实验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随着实验的数量和实验难度的逐渐增加,化学实验接触到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亦随着增加,实验前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安全意识,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烧伤、割伤、中毒等事故。因此构建一套可操作、可监督、可追责的实验安全管理与执行体系,已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亟待回应的现实命题。
一、构建初中化学实验课的安全管理体系
(一)制度驱动
制度并非止于纸面文字,更应内嵌于每一节实验课的运作流程之中。安全管理若无清晰的边界与标准,往往形同虚设。以课前风险识别、操作分级管控、废弃物规范处置为主线,形成一套具备执行力的“安全闭环”,可有效打破责任悬空与事故事后补救的恶性循环。尤为关键的是,各类危险试剂应有动态台账与定量限控,实验申请应实施“逐级审核 + 备案建档”,用制度压实安全底线,使实验成为一种可控的教育行为,而非经验性操作的集合。
(二)组织协同
组织的脆弱往往源于岗位的空转与协同的失联。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管理,应摒弃单一责任人制,重构由学科教师、实验员与班主任共同参与的三维联动体系。教师主控实验流程与教学引导,实验员负责器材物资与操作前检视,班主任则承担学生行为规范与课后反馈的环节监督。此种分岗模式打破岗位孤岛,形成覆盖课前、课中与课后的责任链条,使任何潜在的安全隐患在事前即被发现与修正。
(三)文化培育
真正可持续的安全体系,根基不在规章,而在意识的自觉。安全文化的植入不应依赖临时教育或事故警示,而应从每一节实验课的细节中自然生长。教师需将安全语境隐性融入实验语言、步骤指令及点评反馈之中,使“规范”成为操作的默认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执行者”转变为“风险识别者”,借助实验记录、组内互检与小组展示等环节,逐步建立其对实验行为后果的直观判断与自我约束能力。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中的安全执行策略
(一)课前准备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活动 8 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为例,在实验正式开展前,教师需依据操作内容逐项拆解风险环节,明确涉及腐蚀性液体(如盐酸、氢氧化钠)在接触皮肤、衣物、眼部等方面的潜在危险。所有试剂按用量装瓶封盖,统一编号,杜绝实验中频繁开取。每组配发独立操作盘,内置滴管、pH 试纸、安全擦布等标准用品,避免组间交叉污染。教师需在板书区张贴“操作顺序图”和“紧急处理图解”,形成可视化提醒系统;洗眼器与急救箱应预先解锁定位,确保空间动线顺畅。课前最后一步是双人检查制,由实验员和教师联合确认气体通断、酸碱浓度及余液处理桶位置,杜绝任何疏漏。
(二)课堂管理
为实现安全操作的标准化,教学流程按“统一指令、分步推进”的节奏设计。教师需全程口令控制实验节拍,例如“第一步开始滴加溶液”“观察后停手”,确保无组抢跑或误操作。每小组设定“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三人分岗,操作员负责精准滴加试剂,监督员专责擦拭滴漏并报告异常情况,教师则在巡视中聚焦滴管交叉、手部接触酸碱等关键节点。异常情况一律停组处理,由教师统一处理。观察后的废液一律倒入指定收集瓶,严禁倾倒入洗手池。为防范延迟伤害,所有实验结束前需统一清洁双手,经监督员确认无残留后方可退场。
(三)实验后处理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立即组织废液定点收集,分类存放在“酸性 / 碱性废液桶”,并由实验员锁定时间点标记,统一纳入废弃化学品台账。操作区残留试剂由专人统一清理,不得留存于课桌或随意蒸发。操作工具须统一放置于回收盘,经淡水预洗后方可存放。课后复盘不应流于形式,建议采用“现场回顾+ 影像回播”的双线法,由监督员记录关键环节中的违规行为片段,形成可追溯资料。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比标准流程与实际执行,分析偏差来源,鼓励学生主动提出修正建议,借此强化其安全责任感与操作自省意识。
三、结语
实验教学的本质在于“做中学”,而安全管理的核心则是“学中稳”。从制度设计到课堂细节,从角色分工到文化建构,安全不仅是底线,更应成为一种教学气质。本文尝试将安全管理具象为一系列可操作、可评估的教学动作,避免理念空转与责任推诿。未来的实验安全管理仍需在数字化监测、区域协同处置和学生安全素养培养等方面持续探索。教学改革不能绕开安全,真正可持续的实验课,始于教育者对风险的敬畏,也终于学生对规则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李晓和 .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J]. 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教育 ),2020(14):97+99.
[2] 黄美芳 . 初中危险化学品管理中的安全教育 [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0,37(Z1):141-142.
[3] 胡荣红 . 基于安全意识培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J]. 中学科技 ,2024(21):27-29.